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五章 连载小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而这场大辩论的发起者,其实就是岑文本。

    他本人现在也算是个大儒了,学识和修养都是得到天下读书人的认可的。在一开始双方火药味比较重的时候,他就有了这个计划,那就是把双方的辩论透明化,至于输赢他并不在乎,因为公道自在人心。

    只要双方辩论的越激烈,百姓看文化月刊,甚至是私下讨论的机率就会越大,这才是朝廷设立文化月刊的初衷。只要百姓能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就是自己最大的进步。也是达到朝廷寓教于民的目的了。

    可笑那些腐儒、酸儒还放不下自己的脸面,还在抱着圣贤经典的条条框框,试图说服所有人听从他们的观点认识。殊不知百姓对知识的渴望,才是圣贤最关心的,要不然也不会留下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和本质。

    其实他们就是放不下自己的身份,毕竟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是最高的,他们并不想所有人都变成读书人,那样还怎么体现他们高人一等的虚荣心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辩论的激烈程度并不见减少,可是代表传统儒家发声的人在逐渐的减少,并且重量级的人物出面的也少了一些。虽然大家都用的是笔名,但是从文字风格上还是能看出一些特点的,从而判断出彼此的真实身份。

    这点双方都一样。

    这点变化代表一部分人转为幕后,也有一部分人转变了思想。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第五期的文化月刊上,新出了一本连载—封神演义。

    这本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人们的欣赏和传唱。他的叙事风格类似李承乾写的三国演义,但是文采就是李承乾这个半吊子水平的写手所不能比的。

    李承乾只是靠着自己的记忆,改写的三国演义,所以成书的内容照比原本的文学素养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而这本封神演义不管在情节设定和描述,以及文体风格上都有着大家风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风趣幽默更是不着痕迹,最重要的就是对商末周初的历史了解的非常深刻。

    所以这本连载一经推出,就引起了李世民等人的注意,但是仅凭一篇文章,众人都想不出这是谁写的。本来李世民还想着调动朝廷的力量查一查,但是被魏徵断然拒绝。

    至于道理,大家都懂得。所以众人进过研究,最后的结论就是放任他继续出版,因为这对朝廷和百姓都是最好的结果。

    所以随着文化月刊出版的越来越多,同时反馈的信息也越来越全后,从第十期开始,文化月刊就变成了二十四个版面。而其中各部分的占比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连载占比一半,十二个版面,实在是越到后期,出版机构收到的稿件越多,质量也是越来越高。即使是岑文本等人取舍起来也是非常得纠结,所以最后商定给予连载最大的权限。

    第二多的就是散文和诗词,各四个版面。李承乾写了一篇背影后,就再也没有出来献丑了。现在散文和诗词也是寄来稿件最多的,每月平均都能收到五千件以上,而且质量也是上乘的居多。

    针对这个现实,李世民等人再考虑,要不要新设立一个专门出版诗词和散文的月刊。最后众人的结论就是等一等,看看后期的趋势,但是前期必须要做的预案还是要提前做好的,到时候一旦需要,就能马上上马。

    剩下的四个版面,有两个还是留给儒家经典,另外两个则给了其他家的学说,比如法家、墨家、兵家、农家等等。

    而随着报纸月刊的逐渐发行,在民间新培养出了一个职业,那就是说书先生,表演形式就是评书。

    这些评书表演者什么样的出身都有,不要一定知道很多的知识和道理,但是必须要把文章里所要表达的内容,以自己的理解把它演活,说的越生动鲜活越好。

    而他们说书的题材来源就是文化月刊中连载的,或者其他适合演绎的内容。只是每个说书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也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评书演绎风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五个人,这五人百姓根据时下最流行中的套路,和他们现实的地域分布、个人特点,也给他们起了一个统一的外号。

    东农、西流、南樵、北丐、中先生。

    这五个特点鲜明的别称,就是百姓对他们喜爱之情的质朴爱称。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