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李唐王朝周边的现状,朝廷还是坚持原来的逐个击破的策略,并且把高句丽作为重点首要目标。
因为削弱了东突厥的整体实力,虽然颉利可汗还不服输,还想着东山再起,和李唐王朝再对抗一次,但是他下面的部落还有多少人这么想就不好说了。
这也是东突厥汗国现在对李唐王朝威胁下降这么多的原因,颉利可汗再有野心,也要有能配得上他野心的实力才行,否则一切都是空想。
所以现在颉利可汗的心气儿也在一天天的消磨掉了,只是在他内心中,还在等待一个机会。至于这个机会什么时候到来,或者还有没有就不是他能左右得了了。
正因为东突厥是现在这样的形式,所以北部战区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来防范和侦察高句丽王国了。
有了北部草原东突厥汗国这个缓冲地带,李唐王朝就可以把高句丽孤立起来,独立对付高句丽王国。使得高句丽不会得到外援,这样就凭他自己的实力,李唐王朝有非常大的信心消灭这个骄傲自大、反复无常的小人之国。
消灭了高句丽之后,整个东北就没有了后顾之忧,然后再解决北部草原诸部。否则先解决最简单的北部草原,就会受到左右两面夹击的挚肘。
然后对付吐谷浑这个夹缝中的小国部落,彻底解决这个疥癣之患。因为周边来说,现在整体实力最差的就是吐谷浑,所以解决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且距离最近,物资保障支援是最便捷的。
然后再集中精力对付西北方向的薛延陀和西突厥,以及西南方向的吐蕃。
这就是李唐王朝整体的作战顺序规划,到时候还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变,只是所有准备都是按照这个大的框架在进行。
李唐王朝的计划是这样的,加强西部战区的防守能力,为北部战区消灭高句丽争取时间。第一版是半年,第二版是两个月,现在又有了变化。
从前朝几次征讨高句丽的经验教训来看,为了准备足够的后勤物资,隋朝是劳民伤财,最后搞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而战争策略上虽然也有水路和陆路两线进攻策略,但是实施过程不甚理想。
导致战场上最终战败的原因也很多,人为和客观原因都存在。比如高句丽的几次诈降,反复无常,隋朝军队准备不足,指挥将领能力参差不齐,士兵针对性训练不足等等。
客观因素比如水路,海船在海上遇到罕见恶劣海况,还没有到目的地就损失惨重。还有到达高句丽内陆之后,对当地多山地形的情报了解不够充分,经常中埋伏等等。
李唐王朝针对这些教训反复寻找不足想办法予以弥补。
现在李唐王朝经过这几年的研究,最后还是准备实行水陆两线进攻方案。只是水路的作用不再是辅助作用,而是提到了和陆上一样重要的地位。
之所以能提高水路的作用,还在于李唐王朝改进了船舶的设计制造方式,解决了前朝水军失利或者不能担当主力的根本原因。
当时的海船形制和内陆河船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大小和动力上有些区别而已。海船更大一点,而且还有风帆作为辅助动力,只是运力还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前朝使用海船主要运送的还是兵力,而且是步兵为主。
整个水路的军团人数二万多人,只有随身携带的给养,没有战马,机动能力也很有限,所以他们的任务就是侧翼辅助。但是沟通的难度太大,真实战场上往往都是各自为战,最后由于给养断绝,只能灰溜溜的撤退,失去了战役初期行动计划的意义。
而李唐王朝针对这些问题都有了逐个的解决方案,首先新的军队编制体制,使得作战指挥更灵活,小编队的作战能力更突出,尤其是敌后特种作战的能力,是前朝军队不能比拟的。
其次就是情报的收集,这几年利用外贸的便利,李唐王朝付出相对巨大的代价,向高句丽派出了大量的情报人员,擅长各种能力的都有。主要针对人文、地理、水文等方面数据进行细致的收集。
这里水文是重中之重,因为李唐王朝这次准备把水路也作为最重要的力量,只是使用方法有所不同。不再作为侧翼辅助力量,而是决定性力量,破坏敌人后方支援前线的能力和潜力。
所以水文气象信息,尤其是几个李唐王朝最关注海岸的潮水涨落时间,每个季节的差异等等。
还有就是从李唐王朝山东威海到朝鲜半岛之间的海况,什么季节海况是最好的,适合大编队航行等等气象信息,都是李唐王朝重点收集的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