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r />
    等到平陈后,晋王杨广想纳陈后主宠姬张丽华。

    高颎说:“周武王灭殷商,杀了妲己。

    现在平定陈国,不应娶张丽华。”高颎于是下令杀了张丽华,晋王很不高兴。

    等到大军还京后,因功加授高颎为上柱国,晋爵位为齐国公,赏布匹九千段,定食邑为千乘县的一千五百户。

    皇上慰劳他说:“你伐陈国后,有人说你谋反,我已杀了他。

    君臣和好,不是苍蝇之类的小人所能离间得了的。”高颎又请求让位,诏书说:“你见识远大,谋略很深,出京参谋军事,帮助平定淮海一带;回京掌管禁军,我把你当作心腹。

    自我受禅登基以来,你常常参与机要,尽忠竭力,心迹俱尽。

    这是天降良臣于我,让你帮我,望你不要再费口舌辞职了。”皇上就是这样优待、奖励他。

    这以后,右卫将军庞晃及将军卢贲等人,先后在皇上面前进高颎的谗言,皇上发怒,疏远并贬黜了他们。

    皇上对高颎说:“你独孤公就像一面镜子,常被磨擦,越磨越亮。”不久,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才都上奏,说水旱不调,罪由高颎,请求废黜他。

    二人都得罪而丢官。

    皇上对高颎的礼遇更甚。

    皇上巡幸并州,留高颎守京师。

    等皇上还京,赏他缣帛五千匹,又赏他一座行宫,让他作庄舍。

    他的夫人贺拔氏卧病,皇上派人问候,路上的人络绎不绝。

    皇上还亲自到他府第去,赏他钱币百万,布帛万匹,又赏他千里马。

    皇上闲聊时曾让高颎和贺若弼谈平定陈国之事,高颎说:“贺若弼先献十策,后在蒋山苦战破敌。

    我只是个文官罢了,怎敢和大将军论功?”皇上大笑,当时的舆论夸奖他能谦让。

    不久,因为他的儿子娶了皇太子杨勇的女儿,前后的赏赐不可胜计。

    那时,荧星侵入太微星座,进犯左执法星。

    术士刘晖私下对高颎说:“天象对宰相不利,你可修德以除灾祸。”高颎听了,心中不安,将刘晖的话奏明皇上。

    皇上好好地安慰他,赏赐他。

    突厥进犯边塞,让高颎为元帅,率兵破贼。

    又出兵白道,进而想取沙漠地带,派人回京请求增兵。

    近臣因此说高颎想造反,皇上没答应他增兵,高颎也破贼而还。

    当时皇太子杨勇失爱于皇上,皇上私下里有废太子之意。

    皇上对高颎说:“晋王妃有神灵附身,说晋王必有天下。

    你说怎么办?”高颎长跪不起,说:“长幼有序,怎能废太子呢?”皇上默然而止。

    独孤皇后知道高颎志不可夺,想偷偷地除掉他。

    当初,高颎夫人去世,皇后对皇上说:“高仆射老了,而丧夫人,陛下怎能不为他娶妻?”皇上将皇后的话告诉高颎,高颎流泪说:“我现在已经老了,退朝之后,惟有吃斋念佛而已。

    虽然陛下垂爱很深,甚至想帮我纳妻,但这不是我的意愿。”皇上于是作罢。

    到这时,高颎的爱妾生了个男孩,皇上听说后十分高兴,皇后却不高兴。

    皇上问缘故,皇后说:“陛下还应该信任高颎吗?开始,陛下想为高颎娶妻,高颎心存爱妾,当面欺骗陛下。

    现在他的欺诈已显现,陛下怎能再信任他?”皇上因此疏远了高颎。

    适逢朝中商议讨伐辽东,高颎固谏不可。

    皇上不从,任高颎为元帅长史,随汉王征讨辽东,遇上久雨疾病,不利而还。

    皇后对皇上说:“高颎当初并不想去,陛下强迫他去,我就知道他会无功而还的。”又,皇上因汉王年少,把军权全部交给高颎。

    高颎因皇上寄托很大,心中每每挂念国事,无自疑避嫌之意。

    汉王杨谅的话,他大多不采用,因此汉王很恨他。

    还京后,杨谅哭诉于皇后说:“儿有幸没被高颎所杀。”皇上听了,心中更加不平。

    不久,上柱国王世积因罪被杀,在推问他的时候,说到宫禁中的事,说是从高颎那里听到的。

    皇上想定高颎的罪,听后大惊。

    当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弼、刑部尚书薛胃、民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人,都证明高颎无罪。

    皇上更气愤,因为他们都是高颎的老部下。

    从此以后,朝中大臣没谁敢开口。

    高颎竟然连坐被免官,仅以公爵身份回到自己的府第。

    不久,皇上到秦王杨俊府第,召高颎侍宴。

    高颎眼泪汪汪悲不自胜,独孤皇后也和他相对而泣,左右都流泪。

    皇上对高颎说:“我没对不起你,是你自己对不起自己。”皇上对侍臣们说:“我对高颎胜过对我的儿子,虽然有时看不到他,但他好像就在我眼前一样。

    自从他离职以后,我一点都不记得他,好像本来就没有高颎一样。

    不能拿自己要挟君王,自称天下第一呀!”后来,高颎封国的国令上告高颎私下做的一些事,说:“他的儿子高表仁对他说:‘司马仲达当初托病不朝,于是拥有天下。

    您今天也遇到类似情况,怎知不是福份?’”于是皇上大怒,把高颎囚禁在内史省拷问他。

    司法部门又上奏高颎别的事,说:“沙门真觉曾对高颎说:‘明年国家将有大丧。’尼姑令晖又说:‘开皇十七、八年,皇帝有大灾难,十九年不可能活过去。’”皇上听了,更加震怒,回头对群臣们说:“帝王之位,岂可力求?孔子以大圣之才,作法传世,难道他不想当帝王吗?天命不可罢了。

    高颎和他儿子交谈,自比晋武帝,这是什么心思呢?”有关部门请求杀高颎。

    皇上说:“去年杀虞庆则,现在又杀王世积,如再杀高颎,天下人会怎么说我?”于是除掉高颎的官籍,让他作平民。

    高颎刚作仆射时,他的母亲告诫他说:“你富贵已到极点,只有一个东西没有,那就是杀头。

    你应该小心呀!”高颎从此常怕祸乱。

    到现在,高颎高高兴兴,一点遗憾都没有,认为这样子可以免除灾祸。

    隋炀帝即位后,拜授高颎为太常。

    当时下诏收集北周、北齐的乐工和天下的散乐。

    高颎上奏说:“此乐久废,今若征之,恐怕无识之徒舍本逐末,转相教习。”炀帝不高兴。

    炀帝那时十分奢侈靡费,声色更加讲究,又发起修筑长城的劳役。

    高颎十分担忧,对太常丞李懿说:“周朝因好乐而灭亡,殷鉴不远,怎能又这样呢?”当时炀帝对启民可汗恩宠和礼遇太过分,高颎对太府卿何稠说:“这个胡人颇知中原虚实、山川险易,恐怕他成为后世的祸患。”他又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一点纲纪都没有。”有人告状,炀帝认为他诽谤朝政,于是下诏杀了他,儿子们都迁徙到边疆。

    高颎有文韬武略,通晓世务。

    承受朝廷重任之后,竭诚尽节,引荐忠臣良士,以天下为己任。

    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人,都是高颎推荐的,他们各尽其才,成为一代名臣。

    其他立功、立事的,不可胜数。

    他当朝执政近二十年,朝野推服,人无异议。

    天下升平,这是高颎的功劳。

    论者认为他是真宰相。

    他被杀后,天下没有不伤感叹惜的,到现在人们仍在称冤不已。

    所有奇策密谋以及对时政的损益,都是高颎所定,世人没有知道内情的。

    苏威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

    父亲苏绰,西魏度支尚书。

    苏威小时即有好品行,五岁丧父,悲哀有如大人。

    北周太祖时,继承美阳县公的爵位,任郡功曹。

    大冢宰宇文护见了他,对他很礼遇,把自己的女儿新兴主嫁给他。

    他见宇文护专权,恐怕灾祸连累自己,逃到深山中,被叔父逼迫,最后不能免于为官。

    但苏威每每居住山寺,以读书为乐。

    不久,授为持节使者、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改封爵位为怀道县公。

    周武帝亲总万机,拜授苏威为稍伯下大夫。

    前后所授官爵,他都称疾不受。

    有一个堂妹,嫁给河北的元雄。

    元雄早先与突厥人有仇。

    突厥入朝,请元雄和他的妻儿到突厥去,将要吃他们的心肝。

    北周于是派元雄去突厥。

    苏威说:“夷人爱财,可以行贿使其改变主意。”于是标价变卖田产房屋,用尽家财以赎元雄,论者以此为义举。

    周宣帝继位,拜授他为开府。

    隋高祖为北周丞相时,高颎屡屡说苏威贤明,高祖也向重其名,召他入府。

    苏威到相府后,高祖把他引到卧室内,与他交谈,十分高兴。

    过了一个多月,苏威听说北周禅位之事,逃归田里。

    高颎请求追他回来,高祖说:“这是不想参与我的大事,姑且让他去吧。”高祖受周禅之后,征拜苏威为太子少保,追赠他的父亲为邳国公,食邑三千户,让苏威承袭。

    不久又让他兼任纳言、民部尚书。

    苏威上表辞让,高祖下诏说:“船大装得多,马快跑得远,你有大才,请别推辞多做事。”苏威才不推辞。

    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因为国家用度不足,制定征税之法,颇为世人称道尊重。

    不久他又感叹说:“现在所做的事,就像拉弓一样,不是平等的办法。

    后代的君子,谁能放松对世人的征调呢?”苏威听到这话,常常以为己任。

    到这时,苏威上奏,请减赋税,务必要轻赋薄税,皇上全部依从。

    苏威逐渐被皇上亲近看重,与高颎参与执掌朝政。

    苏威见皇宫中用银子作蚊帐钩,因而陈述节俭之美以劝告皇上,皇上为之动容,装饰性的东西,下令全部除掉销毁。

    皇上曾愤恨一个人,将要杀他,苏威上殿劝告,皇上不采纳。

    皇上气极了,将要自己出来杀那个人,苏威当面阻拦,不让出殿。

    皇上躲过苏威而出殿,苏威又挡住他,皇上只得拂衣而回去。

    过了很久,才召苏威入殿,向他道歉说:“你能这样,我没什么担忧的了。”于是赏马二匹,钱十几万。

    不久苏威又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本任职一如既往。

    治书侍御史梁毗因苏威兼任五职,却甘心做繁杂的工作,没有推举贤士代替自己的意思,拟上表弹劾苏威。

    皇上说:“苏威朝夕孜孜以求,志向远大,尚缺举贤,何必急急忙忙逼他呢?”回头对苏威说:“被任用就干,不被任用就算了,只有我和你才有这一特点吧。”皇上就着对满朝大臣们说:“苏威不遇上我,没法说出他想说的话;我得不到苏威,怎么能推行我的政策?杨素才干无双,但至于斟酌古今,帮我推行教化,就不能与苏威相比了。

    苏威若遭遇乱世,终南山上的四皓,难道很容易使他理屈吗?”苏威就是这样被看重。

    不久,苏威拜受刑部尚书,解除少保、御史大夫之职。

    后来废置京兆尹,他又检校雍州别驾。

    当时高颎与苏威同心协力,政刑大小,二人无不筹划,所以革新几年,天下大治。

    不久他又转任民部尚书,依旧任纳言。

    刚好华山以东各州百姓饥荒,皇上令苏威赈济他们。

    后两年,苏威转任吏部尚书。

    又过了一年多,他兼任国事祭酒。

    隋朝承袭长期战争的局面,法制崩坏,皇上令大臣们修改旧法,成为一代通行的法典。

    法典及共行文,多由苏威所定,世人认为他很能干。

    开皇九年(589),拜受尚书右仆射。

    这年,因遭母丧而离职,悲伤过度,他骨瘦如柴。

    皇上告谕苏威说:“你品德高于常人,感情特别深厚,孝顺之道,与俯就凡人差不多。

    你必须节哀,为国家爱惜自己。

    我对你来说,是君是父,你应按我的旨意,依礼保全自己。”不久,皇上令他复职处理问题,他坚持推辞,皇上也不许可。

    次年,皇上巡幸并州,下令他与高颎一起总理留守京城事。

    不久又派他到并州行宫,让他处理民间诉讼。

    苏威子苏夔,年少时即有大名于天下,招引门客,天下的名士大多归附于他。

    后议音乐之事,苏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有所据,观点不一。

    于是苏夔、何妥都提议:让文武百官署名表示他们赞同哪一种意见。

    朝廷大臣大多依附苏威,因此赞同苏夔的占了十之八九。

    何妥愤怒,说:“我在案头研究四十几年,反被昨晚才生的一个小儿所屈服!”于是奏告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人一起结成朋党。

    禁省中叫王弘为世子,称李同和为小叔,说他们就像是苏威的子弟。

    又说苏威搞歪门邪道,让他的堂弟苏彻、苏肃等人混官当。

    又,国子学请荡阴人王孝逸为书学博士,苏威嘱咐卢恺,任王孝逸为苏府参军。

    皇上命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一起调查处理,诸事皆被证明。

    皇上让苏威读宋书383-苏威留守京师。

    隋炀帝继位后,加封苏威为上大将军。

    到要兴修长城时,苏威劝告炀帝停止大兴劳役。

    高颎、贺若弼等被杀,苏威因受株连,被免去官职。

    过了一年多,又拜授他为鲁郡太守。

    不久召他还京,参预朝政。

    不久,拜授他为太常卿。

    ,这年随皇上征讨吐谷浑,升任左光禄大夫。

    炀帝因苏威是前朝旧臣,渐渐加以重用。

    一年多后,重新任命他为纳言。

    他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参掌朝政,时人称为“五贵”

    到辽东之役时,苏威以本来官职兼任左武卫大将军,升任光禄大夫,赐宁陵侯爵位。

    这年,晋封房公爵位。

    苏威自因年老,上表请求退休。

    皇上不许,又让他以本官兼掌选举之事。

    次年,随皇上征讨辽东,任右御卫大将军。

    杨玄感造反时,炀帝把苏威请到军帐中,面有惧怕之色,对苏威说:“这个小儿很聪明,怎能不成为国家的忧患呢?”苏威说:“那些明辨是非、明断成功的人,才是聪明人。

    杨玄感很粗疏,不是聪明人,肯定没什么可担忧的。

    只是担心出现祸乱的苗头罢了。”苏威见劳役不息,百姓思乱,略略用这讽劝炀帝,炀帝竟不领悟。

    随皇上还京,到涿郡,下诏苏威安抚关中,让苏威的孙子尚辇直长苏儇为副使。

    他的儿子鸿胪少卿苏夔,先任关中简黜大使,一家三人,都奉命出使关中,关中三辅的人都认为这很荣耀。

    过了一年多,炀帝亲下手诏说:“玉石因为光洁玉润,丹紫不能超过它的质地;松柏耐寒,霜雪不能凋零它的风采。

    可以说温润、仁爱、强劲、正直,这是它们的天性吧。

    房公苏威,生性温裕,见识远大,早居要职,熟悉国法,是先皇帝的旧臣,今朝廷的老臣。

    他支柱国家,辅佐于我,守法奉公,卑身守礼。

    过去汉朝有三杰,辅佐惠帝的是萧何。

    周朝有十大治臣,辅佐成王的是邵。。

    国家的宝贝,在于得到贤人,参预治理国家,成为万众瞻仰的人物,这才是好的。

    可让他任开府仪同三司,余职如故。”苏威当时如此被尊重,大臣没谁可与他相比。

    后随炀帝到雁门,被突厥人包围,朝廷危惧。

    皇帝想轻骑突破重围出去,苏威劝告说:“守住城池,是我们的长处;轻骑突进,是敌方的长处。

    陛下是万乘之主,怎能轻忽?”炀帝才罢。

    突厥不久也解围而去。

    车驾到太原,苏威对炀帝说:“现在盗贼不止,军队疲劳,愿陛下还京后,打好根基,为国家打算。”炀帝开始还以为然,最后却用宇文述等人的提议,而往东都洛阳去。

    当时天下大乱,苏威知道炀帝不可改变,心中很担忧。

    刚好炀帝问侍臣关于盗贼的事,宇文述说:“盗贼的确很少,不足为虑。”苏威不能胡说,就隐藏在殿柱背后。

    炀帝叫苏威出来,问他。

    苏威说:“我不管这事,不知盗贼多少,只担心他们越来越近。”炀帝说:“怎么讲?”苏威说:“盗贼以前占据长白山,现在近在荥阳、汜水一带。”炀帝不高兴而罢。

    不久适逢五月初五,百官献礼,多献珍宝奇玩。

    苏威献上一部尚书,旨在劝炀帝,炀帝更加不服气。

    后来又问他讨伐辽东之事,苏威说,希望能赦免群盗,让他们讨伐高丽。

    炀帝更加恼怒。

    御史大夫裴蕴明白炀帝心意,让白衣张行本告苏威往日在高阳主持选举时,滥授别人官职,又说他害怕突厥,请求回到京师。

    炀帝下令调查这些事。

    到冤狱可成时,炀帝下诏说:“苏威生性爱结朋党,好为异端,心怀诡道,贪图名利,贬损法令,诽谤台省官员。

    往年将要征讨,以完成先皇大业,凡是我问到的人,都各尽心怀,只有苏威不表心意,于是无所回答。

    辅佐朝廷的作法,难道应该这样吗?为皇帝参谋的道义,是何等的差呀!”于是除掉他的官职,让他当老百姓。

    过了一个多月,有人告苏威与突厥人阴谋不轨,大理寺责问苏威。

    苏威自己陈说,他侍奉二朝三十多年,精诚所至,不能感动皇上,罪该万死。

    炀帝同情他而放了他。

    这年随炀帝巡江都行宫,炀帝将要重新起用苏威,裴蕴、虞世基上奏说,苏威太老了,炀帝就作罢了。

    宇文化及叛逆弑君后,命苏威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宇文化及失败,他投靠李密。

    不久李密失败,他回归东都。

    越王杨侗任他为上柱国、邳公。

    王充称帝,任他为太师。

    苏威自因隋朝老臣,遭遇战乱,所经之处,皆随时而处,以求他人容忍。

    到大唐秦王李世民平定王充,坐在东都阊阖门内,苏威请求拜见,自称年老有病不能下拜。

    秦王派人数落他说:“你是隋朝宰辅,国家大乱你不能匡救,遂使生灵涂炭,君死国亡。

    你见到李密、王充,都要拜倒舞蹈。

    如今你既老病,那就不劳相见了吧。”不久他回到长安,到朝廷请求拜见,秦王又不同意。

    苏威在家去世,当时八十二岁。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