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人的奸诈,到了如此地步!虽然国家有刑法,他们罪大恶极,不应赦免,但我想到草创之初,他们都表现出忠诚,因此我心里很怜悯他们,不忍心用极刑。

    梁士彦、宇文忻、刘昉,身为谋首,叔谐赞成其父谋反,义实难容,都已到极点。

    梁士彦、宇文忻、刘昉的兄弟叔侄,特别饶恕他们的性命,有官职的去职为民。

    梁士彦的小子女、宇文忻的妻子、女儿和小儿子都释放。

    士彦、叔谐的妻妾及家产、田地、房屋,宇文忻、刘昉的妻妾及家产、田地、房屋,全部没收归官府。

    士彦、刘昉两家,十五岁以上的男孩,全部流放到远方。

    上仪同薛摩儿,是梁士彦的老朋友;上柱国府户曹参军事裴石达,是梁士彦的部下,他们的谋反情状和叛逆野心,都告诉了他们。

    薛摩儿听说谋反事,还与之应和,都不报告,应处以大辟之刑。

    但因为一问他们就承认并揭发了问题,可以免除他的官职,免于一死。

    我登基称帝,到现在六年了。

    我只是白白地忙于政事,但教化却未融洽。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心里辗转思念,的确深深地叹恨!临刑时,到了朝廷上,宇文忻见了高赹,向他叩头求哀。

    刘昉勃然大怒,对宇文忻说:“事已如此,何必去叩头!”于是被杀,全部家产被没收,家人没官为奴。

    几天后,皇上穿着丧服到射殿,把刘昉、宇文忻、梁士彦三家的家产全部放在前面,令文武百官射取之,以为鉴戒。

    郑译

    郑译字正义,荥阳开封人。

    祖父郑琼,魏国的太常。

    父亲郑道邕,北周的司空。

    郑译很有学问,又通晓音乐,善于骑射。

    郑译的堂祖父、开府郑文宽,娶魏国的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就是北周太祖元皇后的妹妹。

    平阳公主没有儿子,周太祖就让郑译过继给她家。

    因此,郑译小时就被周太祖亲近,总让他与太祖诸子玩耍。

    十几岁时,郑译曾到相府司录李长宗处,长宗当众与郑译嬉戏。

    郑译老着脸对长宗说:“明公您的地位、声望都不轻了,人们都看着您,您却这样玩耍嬉戏,这不是丧德吗?”长宗很奇异。

    郑文宽后来生了两个儿子,郑译又回到了自己家里。

    北周武帝时,郑译开始当给事中士,后任银青光禄大夫,转任左侍上士。

    他与仪同刘日方总在皇上身边。

    郑译那时死了妻子,周武帝令郑译娶梁国的安固公主。

    武帝亲总万机后,以郑译为御正下大夫,继而转任太子宫尹。

    当时太子大多失德,内史中大夫乌丸轨常劝武帝废掉太子而另立秦王,因此太子心里总是不安。

    此后武帝下诏,让太子西征吐谷浑,太子于是私下里对郑译说:“秦王是皇上的爱子,乌丸轨是皇上的宠臣。

    我这次出征,怎能免除公子扶苏被废、被杀的事呢?”郑译说:“愿殿下弘扬仁孝,不失为子之道而已,不要为别的事担心。”太子以为然。

    破贼以后,郑译因功劳最大,赐开国子爵,食邑三百户。

    后来因他与皇太子过于亲近,武帝大怒,削职为民。

    太子又召他去,郑译仍像过去那样与太子亲近。

    他因此对太子说:“殿下何时可得天下?”太子高兴,而更加亲近他。

    武帝去世后,太子继位,这就是周宣帝。

    宣帝越级提拔郑译当开府、内史下大夫,封他为归昌县公,食邑一千户,委他以朝政。

    不久他升任内史上大夫,晋爵为沛国公,食邑五千户,又封他儿子郑善愿为归昌公,郑元琮为永安县男,又让他监修国史。

    郑译很专权。

    当时宣帝巡幸东京,郑译擅自将官府的建材据为己有,建造私人的府第。

    因此他又被削职为民。

    刘日方多次对宣帝说,劝重新起用他。

    宣帝又召他,待他如初。

    下诏让他兼管内史事。

    起初,高祖杨坚与郑译有同学之谊,郑译又素知高祖相貌堂堂,与他倾心交好。

    到这时,高祖被宣帝忌恨,心里不安,曾在深巷子里私下对郑译说:“我早想出京去辅佐藩王,这是你很清楚的。

    我冒昧地把这托付给你,请稍稍给我留点意。”郑译说:“凭着你的功德、威望,天下归心。

    你想多福,我怎敢忘记?有机会我会马上说的。”当时,将要派郑译南征,郑译请派元帅。

    宣帝说:“你的意思怎样?”郑译回答说:“若定江南,不是贵戚大臣不能镇住。

    可让隋公杨坚去,暂且让他当寿阳总管,以监督军事。”宣帝听从了他的话。

    于是下诏以高祖为扬州总管,郑译发兵,与杨坚相会于寿阳,以讨伐陈国。

    他们走了一些日子了,宣帝病了,于是与御正下大夫刘日方商议,带隋公回京受托。

    继而郑译宣诏:文武百官都受高祖节度。

    当时,御正中大夫颜之仪与宦官商议,引大将军宇文仲辅政。

    宇文仲已到宣帝宝座跟前,郑译知道了,马上率领开府杨惠及刘日方、皇甫绩、柳裘一起入宫。

    宇文仲与颜之仪见了郑译等人,很惊愕,犹豫一会,想出宫去,高祖因便抓了他们。

    于是假传圣旨,又以郑译为内史上大夫。

    次日,高祖为丞相,授郑译为柱国、相府长史、治内史上大夫事。

    高祖为大冢宰后,总理万机,以郑译兼任天官都府司会,总管六府诸事。

    郑译出入于高祖卧室之内,高祖对郑译,言无不从,赏赐的玉帛不计其数。

    郑译每次出入,都带着甲士。

    授郑译之子郑元王寿为仪同。

    当时,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等人造反作乱,高祖对郑译更加亲近、礼遇。

    继而升他为上柱国,恕他十次死罪。

    郑译生性浅薄,不管政务,但贪赃求货。

    高祖悄悄地疏远了他,但因他有定策之功,不忍心废掉他、放逐他。

    于是悄悄地告诉他的下级不要把什么事告诉郑译。

    郑译还坐在大厅上听事,却没什么事要他处理。

    郑译害怕了,叩头请求免职,高祖宽解他,以礼待他。

    高祖受禅后,郑译以上柱国和公爵的身份,回到他的府第,高祖给他的赏赐很多。

    又把他的儿子郑元王寿的爵位升为城皋郡公,食邑二千户;郑元王旬为永安男爵。

    又追赠郑译的父亲和亡兄两个人都当刺史。

    郑译因被疏远,悄悄地叫来道士章醮,以祈求福份帮助。

    他的奴婢上告郑译搞旁门左道。

    皇上对郑译说:“我没有对不起你,你这么做,是什么意思?”郑译无话回答。

    郑译又与他的母亲分居,被司法部门弹劾,因此被削职为民。

    皇上下诏书说:“郑译的好计谋,我再也听不到了。

    他买狱卖官,沸沸扬扬,灌满了我的耳朵。

    如留他在世上,他又是不道之臣;如果杀了他,他又是不孝之鬼。

    杀他、留他都不好,应该赐他一本孝经,让他熟读。”让他与他母亲一起居住。

    不久,有诏书让郑译参加撰写法律,又授他开府、隆州刺史。

    他请求回京治病,有诏书调他回京,皇上在礼泉宫见他。

    皇上赐宴,与他一起喝酒,很高兴,因此对郑译说:“贬退你已很久了,我心里很挂念、怜悯你。”于是恢复他沛国公的爵位和上柱国的官职。

    皇上对侍臣们说:“郑译与我同生共死,在我遭到曲折和危难的时候,他帮我说话。

    想到这些,我哪天忘记过?”郑译因此持酒敬皇上。

    皇上命内史令李德林立即起草诏书,高赹开玩笑对郑译说:“笔干了。”郑译回答说:“我出为刺史,拄着拐杖回来,没得到一个钱,用什么给你润笔?”皇上大笑。

    不久,有诏让郑译参加讨论音乐之事。

    郑译以为,北周七声废缺,从大隋受命以来,应该用新的礼乐,另外修定七始,名叫乐府声调,总共八篇。

    上奏皇上,皇上赞扬了他。

    不久郑译升任岐州刺史,在任一年多,又奉诏回京到太常制定音乐。

    他前后所论音乐之事,都记在音律志里。

    皇上慰劳郑译说:“律令是你定的,音乐又是你校正的。

    礼、乐、律、令,你定了三种,的确值得赞美呀!”于是回到岐州任上去。

    开皇十一年(591),因病在官任上去世,时年五十二岁。

    皇上派使者去吊唁他。

    谥号叫“达”

    他儿子郑元王寿继承爵位。

    炀帝刚即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全部废除。

    但因郑译是佐命开国的元勋,有诏追改封郑译为莘公,让元王寿袭爵。

    柳裘

    柳裘字茂和,河东解人,是齐朝司空柳世隆的曾孙。

    祖父柳琰是梁朝的尚书左仆射。

    父亲柳明,太子舍人、义兴太守。

    柳裘年少时就很聪明,一二十岁就有美名,在梁朝时曾先后做过尚书郎、驸马都尉。

    梁元帝被北魏军队包围时,派遣柳裘到魏朝救和。

    不久江陵沦陷,柳裘于是到关中。

    北周明帝、武帝年间(557~578),柳裘从麟趾学士一直升到太子侍读,封为昌东县侯,后升天官府都上士。

    周宣帝即位,拜柳裘为仪同三司,由昌乐县侯加封为昌乐县公,转任御史大夫。

    等到周宣帝无力临朝时,柳裘留在宫中,与刘日方、韦。。、皇甫绩同谋,召高祖总理朝政。

    高祖坚决推辞。

    柳裘进言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情已经这样,应早定大计。

    上天给您您不去拿,反受惩罚,假如犹豫不决,恐怕贻误时机而后悔不及。”高祖听从了柳裘的建议。

    升柳裘为上开府,拜内史大夫,委之以机密大事。

    等到尉迟迥反叛时,天下骚乱,并州总管李穆五心不定,高祖令柳裘去劝说李穆,柳裘拜见李穆,晓之以利害,李穆大喜,于是归附高祖。

    后柳裘因出使有功,高祖赐他彩缎三百匹、金九环带一腰。

    当时司马消难屯兵安陆,高祖又令柳裘去游说司马消难,柳裘未到时司马消难已投靠陈朝。

    高祖就令柳裘留在淮南作官,赏赐许多马匹和杂物。

    开皇元年(581),柳裘进位大将军,拜为许州刺史。

    柳裘为官清廉,官吏和百姓都拥戴他。

    后调任曹州刺史。

    这以后高祖想起柳裘定策的大功,想给他加官晋爵,将要征召他时,高祖回头问朝中大臣说:“曹州刺史柳裘什么时候入朝?”有大臣回答说:“今年冬天。”高祖于是作罢。

    不久柳裘去世,高祖悲伤了很久,谥他“安”儿子柳惠继承爵禄。

    皇甫绩韦纮

    皇甫绩字功明,安定朝那人。

    祖父皇甫穆,魏国的陇东太守。

    父亲皇甫道,北周的湖州刺史、雍州都督。

    皇甫绩三岁就成了孤儿,为外祖父韦孝宽所养育。

    他曾与诸位表兄下棋,韦孝宽因他懒于学业,对他很严,但可怜他是孤儿,年纪又小,特别原谅他。

    皇甫绩叹气说:“我没有父母教训,养在外祖父家,如不克己律己,自我勉励,怎能成人?”他十分激动,让别人打他三十棍子。

    孝宽听说此事,对着他流泪。

    他于是精心好学,略涉经书史书。

    北周武帝在当鲁公时,引皇甫绩为侍读。

    建德初,他转任宫尹中士。

    周武帝曾在云阳宫避暑,当时周宣帝为太子、监国。

    卫刺王造反作乱,京城城门已关上了,百官多有逃遁者。

    皇甫绩听说大难,急忙赴难,在玄武门遇上皇太子。

    太子下楼来,拉着皇甫绩的手,悲喜交集。

    武帝听说此事,嘉奖皇甫绩,升他为小宫尹。

    宣政(578)初,录他前后功勋,封他为义阳县男爵,授他为几伯下大夫,累功转任为御正下大夫。

    周宣帝去世后,隋高祖总理万机,皇甫绩对此有功,这事记载在郑译传里。

    升为上开府,转任内史中大夫,晋爵为郡公爵,食邑千户。

    不久授他为大将军。

    开皇元年(581),出京任豫州刺史,增加食邑,连前总共二千五百户。

    继而授他为都官尚书。

    几年后,转任晋州刺史。

    将赴任,跪拜高祖说:“我实在平庸,见识浅,对国家无益。

    因此常想赴难以报国家的大恩。

    现在陈国还在,按我看来,有三个条件,可以灭他。”皇上问其缘故,皇甫绩回答说:“以大吞小,这是一;以有道伐无道,这是二;接纳陈国的叛臣萧岩,对我国有供词,这是三。

    陛下若命鹰扬之将,我请求参加其中,出点头发丝那么大的小力。”皇上嘉奖其壮志,慰劳他,而打发他去。

    平定陈国后,授他为苏州刺史。

    高智慧等人在江南造反,苏州州民顾子元发兵响应,因此让他进攻皇甫绩。

    两边相持了八十天。

    顾子元一向感激皇甫绩的恩典,在冬至日,派人送上牛肉和酒。

    皇甫绩在给顾子元的信里说:“皇上承受天命,与神灵相通,受禅于北周,抛弃干戈。

    大隋国东边超过了蟠木,东方朔也未去过;西边包括了流沙,张骞都没去过;北边到黄龙府之外,与各酋长来往;南边到了葱岭、榆关,那里的百姓下跪,请求派官吏去治理。

    金陵的百姓,死而复生;吴郡、会稽的臣民,白骨上又出生了肉。

    你们只应感恩戴德,放声歌唱,怎能够自比疯狗,反咬主人。

    你不是我的臣民,何必尽上酒之礼?我是大隋国的将领,何必与你搞外交?即便是易子析骸,也未能相告,何况你是足食足兵,高城深沟,你只需坐待援兵,对付我就绰绰有余了,何必劳你学着轻薄的风俗,说些假话,想阻拦我这个忠臣的心,白白地想迷惑我军骁雄的大志呢?想用这些来指望我们放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你要好好地想想你的活路,并晓谕百姓,如能迷途知返,现在还不晚。”顾子元得到书信,就在城下叩头认罪。

    杨素的援兵也到了,合兵打破了叛军。

    授皇甫绩为信州总管、十二州诸军事。

    不久因病请求退休,有诏调他回京,赐他御药。

    宫中的使者去看望他,络绎不绝,相望于道。

    在家中去世,时年五十二岁。

    谥号叫“安”

    他儿子皇甫亻思继承爵位。

    大业年中(605~616),皇甫亻思官至尚书主爵郎。

    卢贲

    卢贲字子征,涿郡范阳人。

    父亲卢光,北周国的开府、燕郡公。

    卢贲略略读了点书,对音律颇有所知。

    北周武帝时,卢贲袭爵为燕郡公,食邑一千九百户。

    后来历任鲁阳太守、太子小宫尹、仪同三司。

    平定北齐有功,增加食邑四百户,转任司武上士。

    当时隋高祖为大司武,卢贲知道高祖是非常人物,与他深深地交结。

    周宣帝继位后,加授卢贲开府。

    高祖刚受宣帝托付总理朝政时,群情还不一致。

    高祖就把卢贲引到自己身边。

    高祖将到东宫去,文武百官都不知他的去向。

    高祖悄悄地让卢贲部署人马,然后召来百官,对他们说:“想求富贵的,就跟我来。”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想跟着去,有的想离开。

    卢贲率兵赶到,大臣都不敢动。

    高祖出崇阳门,到了东宫,东宫守门的卫士不让进去。

    卢贲晓谕他们,仍不行。

    卢贲张目呵斥,卫士才让开。

    继而高祖才得进东宫。

    卢贲总是守卫在高祖身边。

    后高祖问他,他说:“周朝的气数已完了,天人之望,实归于明公您。

    望早点应天顺民。

    天给您,您不要,就会反受其咎。”高祖深以为然。

    高祖受禅后,命卢贲清点宫中,主管守卫。

    卢贲于是上奏,更改周代的旗帜,另取好名。

    其青龙旗、驺虞旗、朱雀旗、玄武旗、千秋旗、万岁旗等旗名,都是卢贲取的名。

    不久授他散骑常侍,兼任太子左庶子、左领军、右将军。

    当时高赹、苏威共掌朝政,卢贲心里很不服气。

    柱国刘日方当时被疏远猜忌,卢贲因此劝上柱国元谐、李询、华州刺史张宾等人,谋划废了高赹、苏威,五个人共同辅佐朝政。

    又因晋王杨广是皇上的爱子,谋划废立太子。

    又私下里对皇太子说:“卢贲想拜谒殿下,又怕皇上谴责,请明白我的区区之心。”计谋泄露,皇上穷追此事。

    刘日方等人把罪过全推在张宾、卢贲身上。

    大臣们上疏要处死这两个人。

    皇上因他们是创业登基前的朋友,不忍心杀他们,把他们都削职为民。

    张宾不久就死了。

    一年多后,卢贲恢复爵位,任检校太常卿。

    卢贲因古乐宫悬七八,损益不同,历代的通儒,又没个一致的说法,于是上表说:“殷商人以前,通行用五音。

    周武王灭商,得到鹑火、天驷之应,其音于是用七种。

    汉代,又加上应钟,所以十六枚而在一。。

    郑玄注周礼,以二八十六为。。

    这样,那么七音、八音的意义,由来很久远了啊。

    但世有沿革,取舍不同。

    到了北周武帝,又改为用七音,以林钟为宫。

    那音乐,是治天下的根本,所以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

    因此吴公子季札观乐而辨别兴亡。

    那么,音乐是动天地、感鬼神的。

    情发于心中,变为声音,治乱就会相应表现出来。

    北周武帝以林钟为宫,大概是周代将亡的征兆。

    而且林钟是黄钟派生的。

    黄钟是君,而在臣之下,明明是大隋得天下的征兆。

    又,阴是臣,而居君位,更显出我隋皇帝登基的吉祥。

    这实在是冥冥之中的事与人事相符,与一般的人事无关。

    伏请陛下治理天下,道逾前王,功成作乐,比以前更加灿烂。

    我听说,五帝不相沿袭音乐,三王不相沿袭礼仪,这大概是因为要随时改制,而不失雅正之道。”皇上最后听了他的,就改七音为八音,以黄钟为宫。

    有诏令卢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北周、北齐音律。

    不久,授卢贲为郢州刺史,继而转任虢州刺史。

    后任怀州刺史,挖沁水东流,名叫“利民渠”

    又流入温县,名叫“温润渠”以灌溉盐碱地,百姓靠渠得利。

    几年后,转任齐州刺史。

    百姓闹饥荒,粮价猛涨。

    卢贲不让别人卖粮,但自己却去卖,因此被削职为民。

    后来,卢贲随皇上到东都洛阳。

    皇上闲谈时对卢贲说:“我刚当大司马的时候,你对我推心置腹。

    我当丞相后,你常在我身边。

    我与你可以说是老朋友了。

    你若没有过错,地位当与高赹相同。

    因你与叛逆交好,因此废了你。

    但我念你往日的交情,又恢复你当州牧的地位,你怎么不思报效,到了这种地步?我不忍心杀你,这是枉法行私罢了。”卢贲拜伏谢罪,有诏恢复原职。

    几天后,与皇上交谈时,有违皇上旨意。

    他又自叙功绩,口出怨言。

    皇上大怒,对群臣们说:“我将给卢贲一个州,我看他不能再重用了!”后来,皇太子为他说:“这些人都有佐命开国之功,虽然他们品性轻薄,但的确不能抛弃他们。”皇上说:“我抑屈他,是想保他的性命。

    没有刘日方、郑译和卢贲、柳裘、皇甫绩等人,那么我就不会到今天这个样子。

    但这些人都是反复无常的家伙。

    在周宣帝时,他们凭着无赖而得宠。

    到宣帝病重时,颜之仪等人请求用宗室的王爷辅政,这些人行诈,宣帝才让我辅政。

    我想治天下,他们又想捣乱。

    所以刘日方谋反于前,郑译为巫惑于后。

    像卢贲这些家伙,心里总是不满的。

    用他们吧,他们又不谦逊;不用吧,又会招来他们的怨恨。

    是他们难得让人信任,不是我抛弃他们。

    众人见了这些,也许有人私下议论,说我对不起功臣,其实不然。”苏威进言说:“汉光武帝欲保全功臣,都用列侯之位而让他们入朝。

    皇上仁爱,再用此法来安顿他们吧。”皇上说:“行。”于是废卢贲于家。

    卢贲这年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