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齐平西谘议宗躬集十三卷

    齐太子舍人沈驎士集六卷

    梁武帝集二十六卷梁三十二卷。

    梁武帝诗赋集二十卷

    梁武帝杂文集九卷

    梁武帝别集目录二卷

    梁武帝净业赋三卷

    梁简文帝集八十五卷陆罩撰,并录。

    梁元帝集五十二卷

    梁元帝小集十卷

    梁昭明太子集二十卷梁有梁安成王集三十卷,亡。

    梁岳阳王詧集十卷

    梁王萧岿集十卷

    梁邵陵王纶集六卷

    梁武陵王纪集八卷

    梁萧琮集七卷梁又有安成炀王集五卷,亡。

    梁司徒谘议宗夬集九卷并录。

    梁国子博士丘迟集十卷并录。梁十五卷,又有谢朏集十五卷,亡。

    梁金紫光禄大夫江淹集九卷梁二十卷。

    江淹后集十卷

    梁尚书仆射范云集十一卷并录。

    梁太常卿任昉集三十四卷梁有晋安太守谢纂集十卷,抚军将军柳惔 集二十卷,中护军柳恽集十二卷,豫州刺史柳憕集六卷,尚书令柳忱 集十三卷,义兴郡丞何僴集三卷,抚军中兵参军韦温集十卷,镇西录事 参军到洽集十一卷,太子洗马刘苞集十卷,南徐州秀才诸葛璩集十卷, 亡。

    梁特进沈约集一百一卷并录。梁又有谢绰集十一卷,亡。

    梁中军府谘议王僧孺集三十卷

    梁尚书左丞范缜集十一卷

    梁护军将军周舍集二十卷梁有秘书张炽金河集六十卷,刘敲集八 卷,玄贞处士刘訏集一卷,亡。

    梁萧洽集二卷

    梁隐居先生陶弘景集三十卷

    陶弘景内集十五卷

    梁徵士魏道微集三卷

    梁黄门郎张率集三十八卷

    梁南徐州治中王冏集三卷

    梁都官尚书江革集六卷

    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

    梁光禄大夫庾昙隆集十卷并录。

    梁仪同三司徐勉前集三十五卷

    徐勉后集十六卷并序录。

    梁吏部郎王锡集七卷并录。

    梁尚书左仆射王暕集二十一卷

    梁平西刑狱参军刘孝标集六卷

    梁鸿胪卿裴子野集十四卷

    梁仁威府长史司马褧集九卷

    梁萧子晖集九卷

    梁始兴内史萧子范集十三卷

    梁建阳令江洪集二卷

    梁镇西府记室鲍畿集八卷

    梁尚书祠部郎虞爵集十卷

    梁新田令费昶集三卷

    梁萧几集二卷

    梁东阳郡丞谢瑱集八卷

    梁通直郎谢琛集五卷

    梁仁威记室何逊集七卷梁有安西记室刘缓集四卷,沙门释智藏集 五卷,亡。

    梁太常卿陆倕集十四卷

    梁廷尉卿刘孝绰集十四卷

    梁都官尚书刘孝仪集二十卷

    梁太子庶子刘孝威集十卷

    梁东阳太守王揖集五卷

    梁黄门郎陆云公集十卷

    梁国子祭酒萧子云集十九卷

    梁征西府长史杨眺集十一卷并录。

    梁太子洗马王筠集十一卷并录。

    王筠中书集十一卷并录。

    王筠临海集十一卷并录。

    王筠左佐集十一卷并录。

    王筠尚书集九卷并录。

    梁西昌侯萧深藻集四卷并录。

    梁中书郎任孝恭集十卷

    梁平北府长史鲍泉集一卷

    梁雍州刺史张缵集十一卷并录。

    梁尚书仆射张绾集十一卷并录。

    梁度支尚书庚肩吾集十卷

    梁太常卿刘之遴前集十一卷

    刘之遴后集二十一卷

    梁豫章世子侍读谢郁集五卷

    梁安成蕃王萧欣集十卷

    梁中书舍人硃超集一卷

    梁护军将军甄玄成集十卷并录。

    梁散骑常侍沈君游集十三卷。

    梁临安恭公主集三卷武帝女。

    梁征西记室范靖妻沈满愿集三卷

    梁太子洗马徐悱妻刘令娴集三卷

    后魏孝文帝集三十九卷

    后魏司空高允集二十一卷

    后魏司农卿李谐集十卷

    后魏太常卿卢元明集十七卷

    后魏司空祭酒袁跃集十三卷

    后魏著作佐郎韩显宗集十卷

    后魏散骑常侍温子升集三十九卷

    后魏太常卿阳固集三卷

    北齐特进邢子才集三十一卷

    北齐尚书仆射魏收集六十八卷

    北齐仪同刘逖集二十六卷

    后周明帝集九卷

    后周赵王集八卷

    后周滕简王集八卷

    后周仪同宗懔集十二卷并录。

    后周沙门释亡名集十卷

    后周小司空王褒集二十一卷并录。

    后周少傅萧捴集十卷

    后周开府仪同庾信集二十一卷并录。

    陈后主集三十九卷

    陈后主沈后集十卷

    陈大匠卿杜之伟集十二卷

    陈金紫光禄大夫周弘让集九卷

    陈周弘让后集十二卷

    陈侍中沈炯前集七卷

    陈沈炯后集十三卷

    陈沙门释标集二卷

    陈沙门释洪偃集八卷

    陈沙门释瑗集六卷

    陈沙门释灵裕集四卷

    陈尚书仆射周弘正集二十卷

    陈镇南府司马阴铿集一卷

    陈左卫将军顾野王集十九卷

    陈沙门策上人集五卷

    陈尚书左仆射徐陵集三十卷

    陈右卫将军张式集十四卷

    陈尚书度支郎张正见集十四卷

    陈司农卿陆琰集二卷

    陈少府卿陆玠集十卷

    陈光禄卿陆瑜集十一卷并录。

    陈护军将军蔡景历集五卷

    陈沙门释暠集六卷

    陈御史中丞褚玠集十卷

    陈安右府谘议司马君卿集二卷

    陈著作佐郎张仲简集一卷。

    炀帝集五十五卷

    王祐集一卷

    武阳太守卢思道集三十卷

    金州刺史李元操集十卷

    蜀王府记室辛德源集三十卷

    太尉杨素集十卷

    怀州刺史李德林集十卷

    吏部尚书牛弘集十二卷

    司隶大夫薛道衡集三卷

    国子祭酒何妥集十卷

    秘书监柳抃集五卷

    开府江总集三十卷

    江总后集二卷

    记室参军萧悫集九卷

    著作郎魏彦深集三卷

    著作郎诸葛颖集十四卷

    刘子政母祖氏集九卷

    著作郎王胄集十卷

    右四百三十七部,四千三百八十一卷。通计亡书,合八百八十六部,八千一百 二十六卷。

    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 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辞人景慕, 并自记载,以成书部。年代迁徙,亦颇遗散。其高唱绝俗者,略皆具存,今依其先 后,次之于此。

    文章流别集四十一卷梁六十卷,志二卷,论二卷,挚虞撰。

    文章流别志、论二卷挚虞撰。

    文章流别本十二卷谢混撰。

    续文章流别三卷孔宁撰。

    集苑四十五卷梁六十卷。

    集林一百八十一卷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梁二百卷。

    集林钞十一卷

    集钞十卷沈约撰。梁有集钞四十卷,丘迟撰,亡。

    集略二十卷

    撰遗六卷梁又有零集三十六卷,亡。

    翰林论三卷李充撰。梁五十四卷。

    文苑一百卷孔道撰。

    文苑钞三十卷

    文选三十卷梁昭明太子撰。

    词林五十八卷

    文海五十卷

    吴朝士文集十卷梁十三卷。又有汉书文府三卷,亡。

    巾箱集七卷梁有文章志录杂文八卷,谢沈撰,又名士杂文八卷, 亡。

    妇人集二十卷梁有妇人集三十卷,殷淳撰。又有妇人集十一卷, 亡。

    妇人集钞二卷

    杂文十六卷为妇人作。

    文选音三卷萧该撰。

    文心雕龙十卷梁兼东宫通事舍人刘勰撰。

    文章始一卷姚察撰。梁有文章始一卷,任昉撰;四代文章记一卷, 吴郡功曹张防撰。亡。

    赋集九十二卷谢灵运撰。梁又有赋集五十卷,宋新渝惠侯撰;赋集 四十卷,宋明帝撰;乐器赋十卷;伎艺赋六卷。亡。

    赋集钞一卷

    赋集八十六卷后魏秘书丞崔浩撰。

    续赋集十九卷残缺。

    历代赋十卷梁武帝撰。

    皇德瑞应赋颂一卷梁十六卷。

    五都赋六卷并录。张衡及左思撰。

    杂都赋十一卷梁杂赋十六卷。又东都赋一卷,孔逭作;二京赋 音二卷,李轨、綦毋邃撰;齐都赋二卷并音,左思撰;相风赋七卷,傅 玄等撰;迦维国赋二卷,晋右军行参军虞干纪撰;遂志赋十卷,乘舆赭 白马二卷。亡。

    述征赋一卷

    神雀赋一卷后汉傅毅撰。

    杂赋注本三卷梁有郭璞注子虚上林赋一卷,薛综注张衡二京赋二 卷,晁矫注二京赋一卷,傅巽注二京赋二卷,张载及晋侍中刘逵、晋怀令 卫权注左思三都赋三卷,綦毋邃注三都赋三卷,项氏注幽通赋,萧广 济注木玄虚海赋一卷,徐爰注射雉赋一卷,亡。

    献赋十八卷

    围棋赋一卷梁武帝撰。

    观象赋一卷

    洛神赋一卷孙壑注。

    枕赋一卷张君祖撰。

    二都赋音一卷李轨撰。

    百赋音十卷宋御史褚诠之撰。梁有赋音二卷,郭徵之撰;杂赋图 十七卷。亡。

    大隋封禅书一卷

    上封禅书二卷梁有杂封禅文八卷,秦帝刻石文一卷,宋会稽太守 褚淡撰,亡。

    集雅篇五卷

    靖恭堂颂一卷晋凉王李灊撰。梁有颂集二十卷,王僧绰撰;木连理 颂二卷,太元十九年群臣上。亡。

    诗集五十卷谢灵运撰。梁五十一卷。又有宋侍中张敷、袁淑补谢灵运诗 集一百卷;又诗集百卷,并例、录二卷,颜峻撰;诗集四十卷,宋明帝 撰;杂诗七十九卷,江邃撰;杂诗二十卷,宋太子洗马刘和注;二晋杂 诗二十卷;古今五言诗美文五卷,荀绰撰;诗钞十卷。亡。

    诗集钞十卷谢灵运撰。梁有杂诗钞十卷,录一卷,谢灵运撰,亡。

    古诗集九卷

    六代诗集钞四卷梁有杂言诗钞五卷,谢朏撰,亡。

    诗英九卷谢灵运集。梁十卷。又有文章英华三十卷,梁昭明太子撰, 亡。

    今诗英八卷

    古今诗苑英华十九卷梁昭明太子撰。

    诗缵十三卷

    众诗英华一卷

    诗类六卷

    玉台新咏十卷徐陵撰。

    百志诗九卷干宝撰。梁五卷。又有古游仙诗一卷;应贞注应璩百一 诗八卷;百一诗二卷,晋蜀郡太守李彪撰。亡。

    齐释奠会诗一十卷

    齐宴会诗十七卷

    青溪诗三十卷齐宴会作。梁有魏、晋、宋杂祖饯宴会诗集二十一部, 一百四十三卷,亡,今略其数。

    西府新文十一卷并录。梁萧淑撰。

    百国诗四十三卷

    文林馆诗府八卷后齐文林馆作。

    诗评三卷钟嵘撰,或曰诗品。

    古乐府八卷

    文会诗三卷陈仁威记室徐伯阳撰。

    五岳七星回文诗一卷梁有杂诗图一卷,亡。

    毛伯成诗一卷伯成,东晋征西参军。

    春秋宝藏诗四卷张朏撰。

    江淹拟古一卷罗潜注。

    乐府歌辞钞一卷

    歌录十卷

    古歌录钞二卷

    晋歌章八卷梁十卷。

    吴声歌辞曲一卷梁二卷。又有乐府歌诗二十卷,秦伯文撰;乐府歌 诗十二卷,乐府三校歌诗十卷,乐府歌辞九卷;太乐歌诗八卷, 歌辞四卷,张永记;魏宴乐歌辞七卷,晋歌章十卷;又晋歌诗十 八卷,晋宴乐歌辞十卷,荀勖撰;宋太始祭高禖歌辞十一卷,齐三调雅 辞五卷;古今九代歌诗七卷,张湛撰;三调相和歌辞五卷,三调诗吟 录六卷,奏鞞铎舞曲二卷,管弦录一卷,伎录一卷;太乐备问锺 铎律奏舞歌四卷,郝生撰;回文集十卷,谢灵运撰;又回文诗八卷, 织锦回文诗一卷,苻坚秦州刺史窦氏妻苏氏作;颂集二十卷,王僧绰撰; 木连理颂二卷,晋太元十九年群臣上;又有鼓吹、清商、乐府、宴乐、高禖、 鞞、铎等歌辞舞录,凡十部。

    陈郊庙歌辞三卷并录。徐陵撰。

    乐府新歌十卷秦王记室崔子发撰。

    乐府新歌二卷秦王司马殷僧首撰

    古今箴铭集十四卷张湛撰。录一卷。梁有箴集十六卷,杂诫箴二 十四卷,女箴一卷,女史箴图一卷,又有铭集十一卷,又陆少玄撰 佛像杂铭十三卷,释僧祐撰箴器杂铭五卷,亡。

    众贤诫集十卷残缺。梁有诫林三卷,綦毋邃撰;四帝诫三卷,王 诞撰;杂家诫七卷,诸家杂诫九卷,集诫二十二卷。亡。

    诸葛武侯诫一卷、女诫一卷

    女诫一卷曹大家撰。

    女鉴一卷梁有女训十六卷。

    妇人训诫集十一卷并录。梁十卷。宋司空徐湛之撰。

    娣姒训一卷冯少胄撰。

    贞顺志一卷

    赞集五卷谢庄撰。

    画赞五卷汉明帝殿阁画,魏陈思王赞。梁五十卷。又有诔集十五卷, 谢庄撰,亡。

    七集十卷谢灵运集。

    七林十卷梁十二卷,录二卷。卞景撰。梁有又有七林三十卷,音一卷, 亡。

    七悟一卷颜之推撰。梁有吊文集六卷,录一卷;吊文二卷,亡。

    碑集二十九卷

    杂碑集二十九卷

    杂碑集二十二卷梁有碑集十卷,谢庄撰;释氏碑文三十卷,梁元 帝撰;杂碑二十二卷,碑文十五卷,晋将作大匠陈勰撰;碑文十卷, 车灌撰;又有羊祜堕泪碑一卷,桓宣武碑十卷,长沙景王碑文三卷, 荆州杂碑三卷,雍州杂碑四卷,广州刺史碑十二卷,义兴周处碑 一卷,太原王氏家碑诔颂赞铭集二十六卷;诸寺碑文四十六卷,释僧祐撰; 杂祭文六卷,众僧行状四十卷,释僧祐撰。亡。

    设论集二卷刘楷撰。梁有设论集三卷,东晋人撰;客难集二十卷, 亡。

    论集七十三卷

    杂论十卷

    明真论一卷晋兗州刺史宗岱撰。

    东西晋兴亡论一卷

    陶神论五卷

    正流论一卷

    黄芳引连珠一卷

    梁武连珠一卷沈约注。

    梁武帝制旨连珠十卷梁邵陵王纶注。

    梁武帝制旨连珠十卷陆缅注。梁有设论连珠十卷,谢灵运撰连珠集 五卷,陈证撰连珠十五卷;又连珠一卷,陆机撰,何承天注;又班固典 引一卷,蔡邕注。亡。

    梁代杂文三卷

    诏集区分四十一卷后周兽门学士宗干撰。

    魏朝杂诏二卷梁有汉高祖手诏一卷,亡。

    录魏吴二志诏二卷梁有三国诏诰十卷,亡。

    晋咸康诏四卷

    晋朝杂诏九卷梁有晋杂诏百卷,录一卷。又有晋杂诏二十八卷, 录一卷;又晋诏六十卷,晋文王、武帝杂诏十二卷。亡。

    录晋诏十四卷梁有晋武帝诏十二卷,成帝诏草十七卷,康帝诏 草十卷,建元直诏三卷,永和副诏九卷,升平、隆和、兴宁副诏十 卷,泰元、咸宁、宁康副诏二十二卷,隆安直诏五卷,元兴大亨副诏 三卷,亡。

    晋义熙诏十卷梁有义熙副诏十卷,义熙以来至于大明诏三十卷, 晋宋杂诏四卷;又晋宋杂诏八卷,王韶之撰;又杂诏十四卷,班五 条诏十卷。亡。

    宋永初杂诏十三卷梁有诏集百卷,起汉讫宋;武帝诏四卷,宋 元熙诏令五卷,永初二年五年诏三卷,永初已来中书杂诏二十卷。亡。

    宋孝建诏一卷梁有宋景平诏三卷,亡。

    宋元嘉副诏十五卷梁有宋元嘉诏六十二卷,又宋孝武诏五卷, 宋大明诏七十卷,宋永光、景和诏五卷,宋泰始、泰豫诏二十二卷, 宋义嘉伪诏一卷,宋元徽诏十三卷,宋升明诏四卷,亡。

    齐杂诏十卷

    齐中兴二年诏三卷梁有齐建元诏五卷,永明诏三卷,武帝中诏 十卷,齐隆昌、延兴、建武诏九卷,齐建武二年副诏九卷,梁天监元年 至七年诏十二卷,天监九年、十年诏二卷,亡。

    后魏诏集十六卷

    后周杂诏八卷

    杂诏八卷

    杂赦书六卷

    陈天嘉诏草三卷

    霸朝集三卷李德林撰。

    皇朝诏集九卷

    皇朝陈事诏十三卷梁有杂九锡文四卷,亡。

    上法书表一卷虞和撰。

    梁中表十一卷梁邵陵王撰。梁有汉名臣奏三十卷;魏名臣奏三十 卷,陈长寿撰;魏杂事七卷,晋诸公奏十一卷,杂表奏驳三十五卷, 汉丞相匡衡、大司马王凤奏五卷,刘隗奏五卷,孔群奏二十二卷, 晋金紫光禄大夫周闵奏事四卷,晋中丞刘邵奏事六卷,中丞司马无忌奏 事十三卷,中丞虞谷奏事六卷,中丞高崧奏事五卷,又诸弹事等十 四部。亡。

    杂露布十二卷梁有杂檄文十七卷,魏武帝露布文九卷,亡。

    山公启事三卷

    范宁启事三卷梁十卷。梁有杂荐文十二卷,荐文集七卷,亡。

    善文五十卷杜预撰。

    杂集一卷殷仲堪撰。

    梁、魏、周、齐、陈皇朝聘使杂启九卷

    政道集十卷

    书集八十八卷晋散骑常侍王履撰。梁八十卷,亡。

    书林十卷

    杂逸书六卷梁二十二卷。徐爰撰。应璩书林八卷,夏赤松撰;抱朴 君书一卷,葛洪撰;蔡司徒书三卷,蔡谟撰;前汉杂笔十卷,吴晋杂 笔九卷,吴朝文二十四卷,李氏家书八卷,晋左将军王镇恶与刘丹阳 书一卷,亡。

    后周与齐军国书二卷

    高澄与侯景书一卷

    策集一卷殷仲堪撰。

    策集六卷梁有孝秀对策十二卷,亡。

    宋元嘉策孝秀文十卷

    诽谐文三卷

    诽谐文十卷袁淑撰。梁有续诽谐文集十卷;又有诽谐文一卷,沈 宗之撰;任子春秋一卷,杜嵩撰;博阳秋一卷,宋零陵令辛邕之撰。亡。

    法集百七卷梁沙门释宝唱撰。

    右一百七部,二千二百一十三卷。通计亡书,合二百四十九部,五千二百二十 四卷。

    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 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今次其前后,并解释 评论,总于此篇。

    凡集五百五十四部,六千六百二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一千一百四十六部,一 万三千三百九十卷。

    文者,所以明言也。古者登高能赋,山川能祭,师旅能誓,丧纪能诔,作器能 铭,则可以为大夫。言其因物骋辞,情灵无拥者也。唐歌虞咏,商颂周雅,叙事缘 情,纷纶相袭,自斯已降,其道弥繁。世有浇淳,时移治乱,文体迁变,邪正或殊。 宋玉、屈原,激清风于南楚,严、邹、枚、马,陈盛藻于西京,平子艳发于东都, 王粲独步于漳滏。爱逮晋氏,见称潘、陆,并黼藻相辉,宫商间起,清辞润乎金石, 精义薄乎云天。永嘉已后,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力。降及江东,不胜其弊。 宋、齐之世,下逮梁初,灵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玄晖之藻丽,沈休文之 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梁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 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流宕 不已,讫于丧亡。陈氏因之,未能全变。其中原则兵乱积年,文章道尽。后魏文帝, 颇效属辞,未能变俗,例皆淳古。齐宅漳滨,辞人间起,高言累句,纷纭络绎,清 辞雅致,是所未闻。后周草创,干戈不戢,君臣戮力,专事经营,风流文雅,我则 未暇。其后南平汉沔,东定河朔,讫于有隋,四海一统,采荆南之巳梓,收会稽 之箭竹,辞人才士,总萃京师。属以高祖少文,炀帝多忌,当路执权,逮相摈压。 于是握灵蛇之珠,韫荆山之玉,转死沟壑之内者,不可胜数,草泽怨刺,于是兴焉。 古者陈诗观风,斯亦所以关乎盛衰者也。班固有诗赋略,凡五种,今引而伸之, 合为三种,谓之集部。

    凡四部经传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八卷。通计亡书,合四千一百九 十一部,四万九千四百六十七卷。

    经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饵服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 八卷。符录十七部,一百三卷。

    右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

    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 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 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 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所度皆诸天 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转共承受,世人莫 之豫也。所说之经,亦禀元一之气,自然而有,非所造为,亦与天尊常在不灭。天 地不坏,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开,其文自见。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字 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天尊之开劫也, 乃命天真皇人,改啭天音而辩析之。自天真以下,至于诸仙,展转节级,以次相授。 诸仙得之,始授世人。然以天尊经历年载,始一开劫,受法之人,得而宝秘,亦有 年限,方始传授。上品则年久,下品则年近。故今授道者,经四十九年,始得授人。 推其大旨,盖亦归于仁爱清静,积而修习,渐致长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与 道合体。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次受三洞箓,次受洞玄箓,次 受上清箓。箓皆素书,纪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 文章诡怪,世所不识。受者必先洁斋,然后赍金环一,并诸贽币,以见于师。师受 其贽,以箓授之,仍剖金环,各持其半,云以为约。弟子得箓,缄而佩之。

    其洁斋之法,有黄箓、玉箓、金箓、涂炭等斋。为坛三成,每成皆置绵蕝峤, 以为限域。傍各开门,皆有法象。斋者亦有人数之限,以次入于绵蕝之中,鱼贯面 缚,陈说愆咎,告白神祇,昼夜不息,或一二七日而止。其斋数之外有人者,并在 绵蕝之外,谓之斋客,但拜谢而已,不面缚焉。而又有诸消灾度厄之法,依阴阳五 行数术,推人年命书之,如章表之仪,并具贽币,烧香陈读。云奏上天曹,请为除 厄,谓之上章。夜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 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又以木为印,刻星辰日月于其上,吸气执之, 以印疾病,多有愈者。又能登刀入火而焚敕之,使刃不能割,火不能热。而又有诸 服饵、辟谷、金丹、玉浆、云英,蠲除滓秽之法,不可殚记。云自上古黄帝、帝喾、 夏禹之俦,并遇神人,咸受道箓,年代既远,经史无闻焉。

    推寻事迹,汉时诸子,道书之流有三十七家,大旨皆去健羡,处冲虚而已,无 上天官符箓之事。其黄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故言陶弘景者,隐 于句容,好阴阳五行,风角星算,修辟谷导引之法,受道经符箓,武帝素与之游。 及禅代之际,弘景取图谶之文,合成“景梁”字以献之,由是恩遇甚厚。又撰登 真隐诀,以证古有神仙之事;又言神丹可成,服之则能长生,与天地永毕。帝令 弘景试合神丹,竟不能就,乃言中原隔绝,药物不精故也。帝以为然,敬之尤甚。 然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犹自上章,朝士受道者众。三吴及边海之际, 信之逾甚。陈武世居吴兴,故亦奉焉。后魏之世,嵩山道士寇谦之,自云尝遇真人 成公兴,后遇太上老君,授谦之为天师,而又赐之云中音诵科诫二十卷。又使 玉女授其服气导引之法,遂得辟谷,气盛体轻,颜色鲜丽。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 其后又遇神人李谱,云是老君玄孙,授其图箓真经,劾召百神,六十余卷,及销炼 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太武始光之初,奉其书而献之。帝使谒者,奉玉帛牲牢, 祀嵩岳,迎致其余弟子,于代都东南起坛宇,给道士百二十余人,显扬其法,宣布 天下。太武亲备法驾而受符箓焉。自是道业大行,每帝即位,必受符箓,以为故事, 刻天尊及诸仙之象而供养焉。迁洛已后,置道场于南郊之傍,方二百步。正月、十 月之十五日,并有道士哥人百六人,拜而祠焉。后齐神武帝迁鄴,遂罢之。文襄之 世,更置馆宇,选其精至者使居焉。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箓,如魏之旧, 寻与佛法俱灭,开皇初又兴,高祖雅信佛法,于道士蔑如也。大业中,道士以术进 者甚众。其所以讲经,由以老子为本,次讲庄子及灵宝、升玄之 属。其余众经,或言传之神人,篇卷非一。自云天尊姓乐名静信,例皆浅俗,故世 甚疑之。其术业优者,行诸符禁,往往神验。而金丹玉液长生之事,历代糜费,不 可胜纪,竟无效焉。今考其经目之数,附之于此。

    大乘经六百一十七部,二千七十六卷。五百五十八部,一千六百九十七卷,经。 五十九部,三百七十九卷,疏。小乘经四百八十七部,八百五十二卷。杂经三百八 十部,七百一十六卷。杂经目残缺,其见数如此。杂疑经一百七十二部,三百三十 六卷。大乘律五十二部,九十一卷。小乘律八十部,四百七十二卷。七十七部,四 百九十卷,律。二部,二十三卷,讲疏。杂律二十七部,四十六卷。大乘论三十五 部,一百四十一卷。三十部,九十四卷,论。十五部,四十七卷,疏。小乘论四十 一部,五百六十七卷。二十一部,四百九十一卷,论。十部,七十六卷,讲疏。杂 论五十一部,四百三十七卷。三十二部,二百九十九卷,论。九部,一百三十八卷, 讲疏。记二十部,四百六十四卷。

    右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

    佛经者,西域天竺之迦维卫国净饭王太子释迦牟尼所说。释迦当周庄王之九年 四月八日,自母右胁而生,姿貌奇异,有三十二相,八十二好。舍太子位,出家学 道,勤行精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亦曰佛陀,亦曰浮屠,皆胡言也。华言 译之为净觉。其所说云,人身虽有生死之异,至于精神则恆不灭。此身之前,则经 无量身矣。积而修习,精神清净,则成佛道。天地之外,四维上下,更有天地,亦 无终极,然皆有成有败。一成一败,谓之一劫。自此天地已前,则有无量劫矣。每 劫必有诸佛得道,出世教化,其数不同。今此劫中,当有千佛。自初至于释迦,已 七佛矣。其次当有弥勒出世,必经三会,演说法藏,开度众生。由其道者,有四等 之果。一曰须陀洹,二曰斯陀含,三曰阿那含,四曰阿罗汉。至罗汉者,则出入生 死,去来隐显,而不为累。阿罗汉已上,至菩萨者,深见佛性,以至成道。每佛灭 度,遗法相传,有正、象、末三等淳樗之异。年岁远近,亦各不同。末法已后,众 生愚钝,无复佛教,而业行转恶,年寿渐短,经数百千载间,乃至朝生夕死。然后 有大水、大火、大风之灾,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归淳朴,谓之小劫。每一 小劫,则一佛出世。

    初,天竺中多诸外道,并事水火毒龙,而善诸变幻。释迦之苦行也,是诸邪道, 并来嬲恼,以乱其心,而不能得。及佛道成,尽皆摧伏,并为弟子。弟子,男曰桑 门,译言息心,而总曰僧,译言行乞。女曰比丘尼。皆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相与 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资,而防心摄行。僧至二百五十戒,尼五百戒。俗人信 凭佛法者,男曰优婆塞,女曰优婆夷,皆去杀、盗、淫、妄言、饮酒,是为五诫。 释迦在世教化四十九年,乃至天龙人鬼并来听法,弟子得道,以百千万亿数。然后 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以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涅槃亦曰泥洹,译言灭度,亦 言常乐我净。初释迦说法,以人之性识根业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说。至是谢世, 弟子大迦叶与阿难等五百人,追共撰述,缀以文字,集载为十二部。后数百年,有 罗汉菩萨,相继著论,赞明其义。然佛所说,我灭度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 末法三千年,其义如此。

    推寻典籍,自汉已上,中国未传。或云久以流布,遭秦之世,所以堙灭。其后 张骞使西域,盖闻有浮屠之教。哀帝时,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 之,未之信也。后汉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以问于朝,而傅毅以佛对。帝遣郎中 蔡愔及秦景使天竺求之,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并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 还。愔之来也,以白马负经,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门西以处之。其经缄于兰台石室, 而又画像于清凉台及显节陵上。章帝时,楚王英以崇敬佛法闻,西域沙门,赍佛经 而至者甚众。永平中,法兰又译十住经。其余传译,多未能通。至桓帝时,有 安息国沙门安静,赍经至洛,翻译最为通解。灵帝时,有月支沙门支谶、天竺沙门 竺佛朔等,并翻佛经。而支谶所译泥洹经二卷,学者以为大得本旨。汉末,太 守竺融,亦崇佛法。三国时,有西域沙门康僧会,赍佛经至吴译之,吴主孙权,甚 大敬信。魏黄初中,中国人始依佛戒,剃发为僧。先是西域沙门来此,译小品经, 首尾乖舛,未能通解。甘露中,有硃仕行者,往西域,至于阗国,得经九十章,晋 元康中,至鄴译之,题曰放光般若经。太始中,有月支沙门竺法护,西游诸国, 大得佛经,至洛翻译,部数甚多。佛教东流,自此而盛。

    石勒时,常山沙门卫道安,性聪敏,诵经日至万余言。以胡僧所译维摩 法华,未尽深旨,精思十年,心了神悟,乃正其乖舛,宣扬解释。时中国纷扰, 四方隔绝,道安乃率门徒,南游新野,欲令玄宗所在流布,分遣弟子,各趋诸方。 法性诣扬州,法和入蜀,道安与慧远之襄阳。后至长安,苻坚甚敬之。道安素闻天 竺沙门鸠摩罗什,思通法门,劝坚致之。什亦闻安令问,遥拜致敬。姚苌弘始二年, 罗什至长安,时道安卒后已二十载矣,什深慨恨。什之来也,大译经论,道安所正, 与什所译,义如一,初无乖舛。

    初,晋元熙中,新丰沙门智猛,策杖西行,到华氏城,得泥洹经及僧祗 律,东至高昌,译泥洹为二十卷。后有天竺沙门昙摩罗谶复赍胡本,来至河 西。沮渠蒙逊遣使至高昌取猛本,欲相参验,未还而蒙逊破灭。姚苌弘始十年,猛 本始至长安,译为三十卷。昙摩罗谶又译金光明等经。时胡僧至长安者数十辈, 惟鸠摩罗什才德最优。其所译则维摩、法华、成实论等诸经,及昙无 忏所译金光明,昙摩罗忏译泥洹等经,并为大乘之学。而什又译十诵律, 天竺沙门佛陀耶舍译长阿含经及四方律,兜佉勒沙门昙摩难提译增一阿 含经,昙摩耶舍译阿毗昙论,并为小乘之学。其余经论,不可胜记。自是佛 法流通,极于四海矣。东晋隆安中,又有罽宾沙门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及 中阿含经。义熙中,沙门支法领从于阗国得华严经三万六千偈,至金陵宣 译。又有沙门法显,自长安游天竺,经三十余国,随有经律之处,学其书语,译而 写之。还至金陵,与天竺禅师跋罗参共辩定,谓僧祗律,学者传之。

    齐梁及陈,并有外国沙门。然所宣译,无大名部可为法门者。梁武大崇佛法, 于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凡五千四百卷。沙门宝唱撰经目录。又后魏时, 太武帝西征长安,以沙门多违佛律,群聚秽乱,乃诏有司,尽坑杀之,焚破佛像。 长安僧徒,一时歼灭。自余征镇,豫闻诏书,亡匿得免者十一二。文成之世,又使 修复。熙平中,遣沙门慧生使西域,采诸经律,得一百七十部。永平中,又有天竺 沙门菩提留支,大译佛经,与罗什相埒。其地持、十地论,并为大乘学者 所重。后齐迁鄴,佛法不改。至周武帝时,蜀郡沙门卫元嵩上书,称僧徒猥滥,武 帝出诏,一切废毁。

    开皇元年,高祖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并 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 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大业时,又令沙 门智果,于东都内道场撰诸经目,分别条贯,以佛所说经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 小乘,三曰杂经。其余似后人假托为之者,别为一部,谓之疑经。又有菩萨及诸深 解奥义、赞明佛理者,名之为论,及戒律并有大、小及中三部之别。又所学者,录 其当时行事,名之为记。凡十一种。今举其大数,列于此篇。

    右道、佛经二千三百二十九部,七千四百一十四卷。

    道、佛者,方外之教,圣人之远致也。俗士为之,不通其指,多离以迂怪,假 托变幻乱于世,斯所以为弊也。故中庸之教,是所罕言,然亦不可诬也。故录其大 纲,附于四部之末。

    大凡经传存亡及道、佛,六千五百二十部,五万六千八百八十一卷。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