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岁时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八日为谷日。灵辰:人日的别称,意为吉祥的时刻。

    椒花颂:晋书-列女传-刘臻妻陈氏:“刘臻妻陈氏者,亦聪辨能属文,尝正旦献椒花颂。其词曰:‘旋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阳散辉,澄景载焕,标美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后用椒花颂来指新年祝词。屠苏酒: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以中药入酒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疠疫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

    王春:孔子编的春秋第一句就是“元年春,王正月”“元年春”是指鲁隐公元年的春天“王正月”是指周王室制定的历法的正月。春秋时,诸侯并起,周室孱弱,不同诸侯国和周王室是可以有不同的纪年方式的,比如鲁隐公元年同时也是周平王四十九年,但是纪月方式只能根据王室历法。这就是所谓的“正朔”也就是正统。因此用王春代表新的一年,有尊重正统君主的意思。客岁:旧的一年。

    火树银花合:唐代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中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或上元节,且因其为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家家户户皆张灯结彩,热闹庆祝,火树银花合就是形容烟花灯火灿烂辉煌的情景。金吾:汉代禁止夜行的官。古代通常在城中实行宵禁,这里的星桥铁锁开,指元宵节时取消了夜禁。

    朔:农历每月初一称朔。中和节: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制定,本来在二月初一,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改为二月初二,人们在这天互相赠送瓜果百谷。上巳辰:即上巳节,三月上旬的巳日,称上巳。后来定为三月三日。

    百六:一百零六天。五戊:戊是天干的第五位,五戊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春社: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寒食:春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助晋文公复国有功,但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时,没有赏到他。因此他与母亲隐于山中。晋文公纵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但介子推抱树不出,被烧死。晋文公命令百姓每年在这一天禁火,故名寒食。初伏:第一个伏日,按中国古代历法,这是夏天的开始。庚:天干的第七位。

    麦秋:小麦成熟的时候。蒲节:古人端午节时在门上挂菖蒲叶,可以避邪;或在端午节时将菖蒲泡在酒中,饮之可以避瘟疫,所以端午节又称蒲节。

    天贶:澶渊之盟后,宋真宗想在泰山封禅,以洗刷城下之盟,彰显自己的功业,于是诈称有天书降下,改元大中祥符,并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月在泰山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封禅祭祀仪式。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六月六日,宋真宗下诏称天书再降,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贶,赏赐之意。天中: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正是中夏,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端阳竞渡:屈原在端午节投汨罗江而死,楚人为祭奠他,在这天将粽子投入江中,并进行划龙舟竞赛,表示当时抢救屈原的迫切之情。后来吃粽子和赛龙舟成为传统风俗。重九登高:相传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难,只有全家人插着茱萸登山饮菊花酒,才能避祸,桓景听从了他的话。晚上回家一看,家中的鸡犬牛羊都死了。后来重九登高就成为一种风俗。

    五戊: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古人以此为春社、秋社之日。治聋之酒:传说在社日饮酒可以治耳聋。乞巧:七夕的传统活动,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七夕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女孩子们就在这天晚上向织女乞巧,传统的乞巧方式有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等。

    明皇亲游于月殿:明皇即唐玄宗。传说道士罗公远以杖为桥,引明皇到月宫一游,明皇觉得月宫的音乐很好听,就凭记忆谱写了一首霓裳羽衣曲。孟嘉帽落于龙山:晋代孟嘉任桓温的参军时,桓温在龙山宴请幕僚,忽然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于地,而孟嘉并未发觉。在他去厕所时,桓温命把帽子放到他原来坐处,并让人写了几句嘲笑他的诗文。孟嘉回来后看见,当即以文应对,文辞优美,四座皆服。见晋书-桓温传。

    腊:古代阴历十二月的一种祭祀,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祀众神。御讳曰政:古时农历一月是天子召集大臣议政的月份,所以名“政月”秦始皇名嬴政,秦时为避讳,改“政月”为正月,并沿用至今。

    古人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季节和方位,将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东西南北中及春夏秋冬相配,又和八卦及天干对应,它们的对应关系是:中央:戊己,黄色,属土;春:东方,甲乙,青色,震位,属木;夏:南方,丙丁,红色,离位,属火;秋:西方,庚辛,白色,兑位,属金;冬:北方,壬癸,黑色,坎位,属水。

    日晷:又称“日规”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葭灰:葭莩(芦苇里的白色薄膜)烧成的灰。古人用葭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时,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晦,月尽也。”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朔,月一日始苏也。”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即月满之日。此时日在东方升起,月在西方落下,遥遥相望,故称望日。

    魄:这里指月出或月没时的微光。初一是月亮无光,故曰“死魄”初二时月亮大部分还是无光,所以说“旁死魄”旁是大的意思。初三时月亮有了光,所以说“哉生明”哉是开始的意思。始生魄:开始生月魄。尚书-康诰:“惟三月哉生魄。”孔传:“月十六日明消而魄生。”

    诘朝:指次日早晨。谷旦:良辰,晴朗美好的日子,古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

    曛:日落时的余光。

    畴昔:往昔,以前。曩者:以往,以前。昧爽:指黎明。昧,昏暗不明。爽,明亮。

    三浣:古代官员每十天发一次俸禄,休息一次,洗衣洗澡,称为一浣。三余:汉末董遇好学,曾对人说:“学者当利用三余,夜者日之余,冬者岁之余,雨者晴之余。”

    朝三暮四:古时有个养猴的人,发栗子喂猴,说:“早上三个,傍晚四个。”众猴皆怒。又说:“早上四个,傍晚三个。”众猴皆喜。见庄子-齐物论。亦载于列子-黄帝。后以朝三暮四指用诈术行骗,也指经常变卦,反复无常。日就月将:每天都有些成就,每月都有所前进。形容积少成多。

    焚膏继晷:点上灯烛,接续日光。形容日夜不停,非常勤奋地工作或读书。膏,油脂,这里借指灯烛。晷,日光。俾昼作夜:把夜晚当做白昼一般利用,形容夜以继日地工作或学习。俾,使,把。

    虚延:虚度。寒暄:问寒问暖。

    寒年:寒冷的年份。燠岁:暖热的年份。按照古人天人相应的观念,寒年和燠岁都是不正常的年景。

    泰阶星:古代的星座名,又名三台星,共六颗星,两两并排,如阶梯状。古人认为这些星分别代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泰阶星平正,天下就大治,称泰平,后来写做太平;泰阶星斜,则天下大乱。玉烛:指四时之气和畅,时序调和。

    醉人为瑞:唐德宗时,连年战乱,饥荒频仍,几乎无人酿酒,如果偶尔有人喝醉,大家都认为是祥瑞之兆。野莩:野外有饿死的人。

    桂:木名。说文解字:“江南木,百药之长。”腾:形容物价上涨很快。

    祈:向上天或神明求福。报:这里指祭祀。夙兴:意为天不亮就起来做事情。

    除:这里指岁月的流逝。待旦:等待天明。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