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赵祯想了半天,吩咐道:“传朕的旨意,赐王卿长子宗翰,次子宗轩,同为皇子伴读。”
得到了旨意,王宁安这个无语啊,赵大叔,你也太越俎代庖了吧!
我的儿子,用得着你起名吗!
我这不是没工夫呢,等我闲着了,一定找一个五行齐备,福寿双全的好名字,你横叉一杆子,到底是用还不是用,真是过分!
……
王宁安满肚子怨气,可是被人听说之后,眼珠子都红了。
“宗”那可是和皇子一辈,赵宗景,赵宗实,赵宗汉,赵宗仆……现在又多了两个,王宗翰,王宗轩!
陛下啊陛下,你到底是多偏爱王家啊?
无形之间,王宁安又成了无数人眼红的对象。
不少御史发挥他们的特长,弹劾王宁安。
说他以机巧引诱太子,沉溺玩乐,不思正道,不配作为太子师父,理当撤换,选派贤德饱学之士,温良忠厚之人,教导太子……
面对这些指责,赵祯只是一笑了之。
换人,做梦去吧!
小太子在王家日子不多,却壮实了不少,小脸蛋也有肉了,胆子更大,见到父皇,明显亲近了许多。
说实话,虽然赵祯对儿子寄予了厚望,但是身为父亲,看到孩子每一点成长,都是欢喜的。
换成了别人,谁能教好太子?
弹劾的奏疏像以往一样,留中不发。
不过这里面也有一些人,他们不光弹劾王宁安,还抓住赵祯跟小太子斗蛐蛐,抓蝈蝈,大肆攻击,说是皇帝怠废政务,沉溺享乐,身边尽是逢君之恶的小人,长此下去,是会祸乱朝廷,恳请陛下,立刻改正错误,摒除小人……
赵大叔看完,一肚子气,朕陪着儿子玩了一个下午,就成了昏君,亡国之君!
至于这么厉害吗?
他算是看透了,这帮文人纯粹是没事找事,弹劾君父,以邀直名,根本是居心叵测。
你们不是弹劾朕吗,不是想让朕罚你们,好让你们出名吗?
那好,朕就成全你们!
赵祯立刻降旨,把上书弹劾的几个人全都贬到幽州和岭南,相信会有人处置他们的。
除了这帮人之外,之前的刘几、席汝言、张问等人,因为和崔家有牵连,虽然他们没有参与起兵作乱,但是已经犯了大忌,全都贬为庶民,永不叙用。
如此一来,西京缺了不少官员。
另外嘉佑二年之后,政事堂就要迁到洛阳,首相依旧是贾昌朝,次相是文彦博,狄青受伤之后,无法担任枢密使,就由庞籍接任,至于曾公亮,则是留守开封。
整个迁都工程,非常庞大。
朝廷的官吏要重新清理一遍,一定有很大缺口,赵祯琢磨着,明年的科举,要扩大录取的人数,还要选拔一批真正有本事的人,充实到官场当中。
无论是北伐契丹,还是扫平西夏,都不能缺少能干的官员。
赵祯已经把目光盯在了六艺学生的这一批人身上。
他们年轻,有才华,有本事,主持救灾,井井有条,干得非常不错。
等明天考试,补上了学历的短板,有了三五年的历练,管理一个州府没有问题。十年八年之后,入朝为官,就是日后的储相。
这帮人是王宁安的弟子不假,可太子也是王宁安的弟子,算起来还是一师之徒。面对强大的王宁安一系,赵祯没有选择铲除,而是选择融入其中,不得不说,这个策略十分高明。
就在西京红红火火的时候,司马光从西夏赶了回来。
面对西夏的局面,他只有两句话,没藏讹庞完了,大宋有了更强大的对手!
平戎寨之败,没藏弘扬受了伤,狼狈逃回西夏,作为没藏家族第一干将,没藏弘扬的惨败,沉重打击了没藏讹庞的威信。
另外这些年,没藏讹庞倒行逆施,弄得天怒人怨,种种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时候。
没藏讹庞主张对大宋用兵,找补败局,可另一位大臣漫咩站了出来,他的官位原来在没藏讹庞之上,漫咩认为质子军有数千人被俘虏,其中不少都是各个部族的子弟,一旦全面开战,他们就回不来了。
为了这些人考虑,也不能打!
漫咩找到了很好的发力点,其他部族纷纷站出来,支持漫咩,和没藏讹庞对着干。
原本一面倒的朝局,出现了平衡。
李谅祚这个十五岁的少年,终于露出了得意的神情,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恰巧此刻司马光出使,李谅祚接见了司马光,在宴席上,李谅祚突然提出,如果大宋能释放俘虏,大夏愿意放弃岁币,双方永结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