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之争
曹操提出信都得建议得到了贾诩的赞同,徐庶则坚持济南应该是首选之地,至于蓟县、金陵则被三人一齐否定。
京都得选择不仅是大汉首府的问题,其中关系甚大,如果襄阳不再定为京都,那襄阳军院、襄阳学府、长江学府、襄阳理工学府这些让襄阳人自傲的四座大学府肯定也会离开襄阳,京都落在什么地方,这些学府就会去那里,相应得中央太学府也会调走。
整个大汉的经济、文化、军事重心都会偏离,而且更重要的是京都落在哪个州,哪个州就会得到无数的好处。
在刘协和曹操、贾诩、徐庶无法统一意见之后,关于京都讨论的事情开始传开,让各地官员参与讨论。
孙坚、鲁肃和主要的商社都认为定在金陵是最合理的,因为现在扬州经济发展已经超越荆州,只是由于人口的劣势而没有升到大汉第一州的位置,但整个经济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
周瑜、张昭等朝中要员则坚持要么不搬离荆州,一旦搬离荆州,首选仍然是洛阳,而大量的荆州本地人才,包括庞德公和司马徵这些老字号的人则坚决支持襄阳。
徐庶代表的统帅府很多大将则认为济南承北接南,是最为合理的选择。
荀攸和马滕、皇甫嵩、皇甫骊、皇甫康则认为长安才是最佳之选。
独没有人支持蓟县这个选择,直到最后。众人逼着荀、陈群和郭嘉三人表态支持其中一方,三人便选择了蓟县。
他们选择蓟县的意见很简单,守住漠北,东连兴、辽,中承幽、并、骊、冀。南接徐、青、扬,又靠着沿海,他们三人一表态,不站在任何地方势力地诸葛瑾、蒋琬等接班人选也表示支持蓟县。但短时间不应该换京都。
如此一来,长安、信都、洛阳、蓟县、金陵、襄阳六个地方成了争论的焦点,各方支持者都选了代表,为了这场争夺京都得战争斗到底,毕竟京都落到哪里,哪里就注定是大汉经济、文化和军事重心。
刘协自己也没有很清晰的想法,长安是盛唐之都,自然有它的优势,除了防御态势,可以融合东西方文化。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信都承上启下,冀州有昌盛地基础,只要用心治理,完全可以带动北方的经济。
洛阳承南接北,东西贯通,也是优异之选;蓟县做为后世的北京,历朝国都之地,优点更不用说了,尤其进入海洋时代。蓟县的优势就更大,而且可以镇北观南,就是对西域和东西方交流不利,而且就目前而言,幽州地经济情况和底蕴实在太差!
金陵是刘协前世的故乡,在南京从幼儿园读到研究生,感情不可谓不深厚,加上扬州经济繁华,也是未来整个南方的经济重心。进入海洋时代,其经济地位更加提升。
襄阳现在经历了二十年的治理,早就是大汉的经济文化和军事重心,荆州也是自己翻身之本,荆州人对自己的支持也是最高的,没有荆州百姓就没有今天的大汉。对于这一点。刘协心中也非常的清楚,就算最终襄阳落选。他也要给荆州和襄阳留下足够他们自豪千年的名盛之地。
大汉地疆域过于广阔,可以选择的地点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了刘协自己都无法选择的地步。
仰望着茫茫星空,刘协轻轻的询问自己:京都啊,京都,我到底该把你放在哪里呢?
就在他矛盾重重的时候,孙坚和司马徵都私下召集大臣武将,商议京都择迁之事,他们既有公心也有私心,但刘协清楚,这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毕竟京都留在襄阳或者金陵,得利的不仅是他们,当地老百姓也得利,出于对故土的热爱,他们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在六个选择地中选择和自己故土最接近地城池
孙坚自己在信都召集大臣,还发函让三子孙权在襄阳召集大臣,让次子孙翎在江东召集百官,可以说他对京都之事是最为热衷,相应得说,江东人对这次京都择址之事也最为重视,他们实在太渴望大汉第一州的名声了,扬州的经济越来越好,可就是因为京都在襄阳还总是不如荆州,憋屈多年的江东人自然想乘机将京都移到金陵来,实际上他们也有这个资本。
如今的金陵城在刘协多年支持下,无论经济、文化和军事都只落后与襄阳,在城市规模上也已经成为大汉第一城,和长安、洛阳、襄阳相比,金陵才是集中展现大汉才华的地方,在引进罗马建筑学后,金陵也是领悟的最彻底的,他们逐步将东方建筑理念和罗马建筑理念进行融合,在刘协当初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城市规模,并发展了四个周边小城。
刘协清楚,无论京都移迁何处,金陵地经济重心地位已经不可动摇,一旦东西方海上贸易开通,它的地位还将继续稳固,最终成为大汉经济中心。
刘协再想,是不是将金陵、长安、济南作为大汉的经济中心来建设,尤其自己之后的大规模扩展安、泰、兴三州,金陵将毫无疑问的成为整个大汉的经济中心;长安会成为东西方陆路贸易地中心,西部诸州发展地重心,也是开垦西藏的根据地;济南则会成为中原经济地重心;南方广州的南海也会成为南方的经济中
将时光推演下去,蓟县会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长安是西部的经济中心,济南则会成为中原的经济中心。金陵则不仅是扬州地经济中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