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九:攻城(上)
帝国历法513年,秦国世家明阳家族三位当代家主及其两位继承人相继暴毙。明阳城立刻陷入无主状态。
新君赵婴决定收回被明阳家族统治了两百余年的领地明阳城,却不想遭到明阳君挚友法门炬子的抵抗。
秦君大怒,他没想到一个江湖布衣竟敢违抗王命,于是派兵武力接管明阳城。
双方在明阳城内外对峙,举世瞩目。就连大源和东吴两大王国也派出了间谍观察员前往明阳,想要获得明阳城的第一手情报。
作为一个江湖势力,没人认为法眼会拥有与政权的武装集团相抗衡的能力。
真正令两大王国重视的是,法眼会作为天下第一的江湖组织,在各国都拥有不可轻视的力量。甚至强大到就连列国之王也无法完全无视。
如果这次法门的炬子和精英力量全都葬身明阳城。各国也将会重新考虑如何对待自己国内的法眼会残余势力。
情报犹如雪片一般流向各路大佬手中,民间的谣言更是尘嚣直上。
人们震惊于炬子的义烈,纷纷为其声援。就连东吴和大源的官方也掺和进来,指责秦君不义。
毕竟看热闹不嫌事大,对于法眼会和大秦的斗争,无论结果如何他,大源和东吴两国都能受益。
可秦王赵婴的意志似乎异常坚决,无论外界对于这次事件如何评价,都无法动摇他收回明阳城的决心。
但秦君毕竟不是崇尚唯武力论的暴汉。就在开战之前,这位初出茅庐的君王再一次出人意料的展现出自己在权术方面的出色能力:
就在剑秋与姚子义撤离当天的下午,秦军向城中传递了一封圣旨。
圣旨的大意是秦王陛下这次的军事行动仅仅针对明阳城的土地和在其中犯上作乱的法眼会。对于其中裹挟的百姓,秦王不会追究,更不会对无关的明阳城子民论罪。
所以只要在今日之前撤离明阳城战区的百姓,秦军会秋毫无犯。
并且秦王承诺:在战事结束之后,百姓们依然能够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活。他们的财产,房屋和田地,依然受到秦囯法律的保护,并会在冲突结束之后归还给他们。
看着秦王的旨意,炬子立刻就明白了秦王的意图:
作为一个以阴谋诡计残害功臣的君王,赵婴心中绝无妇人之仁。
但他是个极为出色现实主义者。仅仅凭借一道圣旨,就切断了自己和明阳城百姓的利益关联。
于是炬子也索性回敬了一封书信,希望围困城市的秦军能够打开几道口子,保证老百姓们能够安全撤离。
于是秦军回信:
今日下午,秦军会在南门处开辟安全通道。一切想要离开的平民都可以从这里通过,前往秦军设置的市民营地。
秦军会在市民营地为避难的市民提供生活物资。不过,秦军也随信送进来一张通缉名单,声称通缉令上的乱党不得离开城市。
而这张名单上的第一个,就是他炬子白慕青的名字。
白慕青苦笑一声,心说大秦新王未免也太看扁了自己。
于是法眼会立刻开展了组织市民们收拾金银细软,撤离明阳城的工作。
撤离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毕竟明阳城的戒严已经执行了好几天。市民们整天无所事事的待在家里。担惊受怕之余就是收拾行李。以便秦军进城劫掠时能够随时跑路。
所以市民们就算跑不了,也要把之前收拾的宝贝埋进土里,这都是他们一生积累的财富,绝不可以落在外人手里!
民众撤离的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秦军的确如他们所言,并未对百姓造成任何伤害。
看着远处越走越远的人潮,法门弟子的心也越发沉重。
从现在开始,明阳城已经彻底沦为世界的孤岛。而自己,则是被全世界抛弃的人,只能等待秦军的鱼肉。
避难的人流从稠密变得稀疏,激昂的号角响遍秦军大营。这是秦军准备行动的信号。
士兵们闻令而动,他们迅速将攻城器械部件组装成巨大的杀人机器。投石车和突击车已经对准了明阳城。
刀枪已经擦亮,士兵们正在饱餐。
看到这副情形,就算是对兵法一无所知的江湖人也知道:
秦军的进攻已经迫在眉睫。自己存活世间的时间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守在城楼上的炬子看到秦军的行动,并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
“就位吧…”
和骁勇善战的秦军相比,法眼会一方虽然脆弱得可怜,但毕竟不是毫无还手之力:
作为大秦最富有的雄城,明阳城配备了完备的守御工事。
这里不仅城高池深,城墙上也布满了暗垛陷阱。
城楼上装备着性能惊人的火炮巨弩。这些先进的武器都是明阳城两百年巨富的具体体现,也是明阳城最后的倚仗。
历史上曾有一代明阳君夸下海口:只要还有一个明阳人在坚守城池,就没敌人能活着越过他的防区。
事实证明,这绝非空口无凭,只要明阳城中还有充足的的储备,守护它的人战斗意志足够坚决。各种强大武器就能将明阳城楼变成一座巨大的血肉磨盘。
而这次战斗,尽管明阳私军已经不在。但前来支援的法眼会弟子中,也有不少退役士兵。
这些人虽然久疏战阵,但毕竟经过了完整系统的军事训练。只需要简单的培训和熟悉,就能操作明阳城楼上的防御工事和装备。他们,就是如今明阳城内唯一的军事力量了。
仿佛展示肌肉一般,这些退役士兵们把城楼上那些造型骇人的装备都展示出来。
同时,城楼的地面上也堆满了刀枪、飞箭、火油、滚木擂石和金汁。
由此看来,看来,法眼会战斗的决心同样坚定。
整整一个下午,双方都在焦虑的等待中苦熬。混浊的空气混合着火药的味道弥漫在城市上空。
如今的情形,让每一个人都能确切的感受到,决战的时间已经近在咫尺。
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素未谋面的同胞就会在祖国的土地上性命相搏。而可悲的是,决定他们命运的人却不在现场,而是在遥远的雍凉。
傍晚时分,一只浑身杂色斑驳的信鸽飞进了秦军营地。
不久之后,大将沙百战的中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